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随着市场估值下行,叠加回购制度优化预期,市场迎来回购热潮。回购潮通常发生在市场低谷期,对市场有正向提振作用。2023年8月1日至10月15日A股市场已发布主动型回购预案达232件。现阶段的回购事件主要集中在小市值和民企公司,且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公司回购动力更强。回购事件具备一定的事件驱动效应,统计2012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17日的回购事件,回购预案至回购完成的时间范围内约有7%的超额收益。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复盘回购历史,回购事件会在市场阶段性底部大幅增加,回购政策的优化修订往往也在市场低谷期,助力市场估值修复、缓解风险。
中国A股的回购制度属于“原则禁止,例外许可”的立法模型,共4种情形可以开展主动回购:减少注册资本、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转换可转债、市值管理。2023年8月以来,A股市场回购事件大幅增长,截至10月15日发布主动回购预案约232件,预计回购金额约389亿元,其中“市值管理”类约占金额的16.7%,预示市场或处于价值低估阶段。
回购以小市值、民企为主体,科创板和中小市值公司回购金额占比显著提升。
从回购事件股的特征来看,主要集中在主板,近年来科创板回购数量和金额都有明显增长主要是由于股权激励的大幅增加所带动;超60%的事件主要集中在百亿以下的小市值公司,且小市值公司愿意投入更多金额在市值管理式回购上;数量上看,民企更活跃,但金额上以公众企业、国企为主导,央国企以“市值管理”为目的的回购占比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估值长期大幅下跌的行业回购动力更强,2023年以来以医药、电子、电新行业为主力。
当行业估值回落到阶段性底部时,被阶段性低估的行业有动力增加回购规模;2023年以来(截至9月17日)医药、电子、电力设备及新能源的回购金额占整体回购规模的比例分别为15.54%、12.4%、12.29%,排名前三。
回购推升股票价格上涨的三条逻辑主线: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来说,一是公司回购直接增加做多力量,二是信号假说,传达公司被低估信号,吸引投资者关注、增强投资人信心。
从财务指标端来看,回购会影响到涉及净资产和股本的所有指标,主要体现在推升EPS和ROE,降低PE和PB等估值指标,即提升股东回报、增加盈利效率、优化财务杠杆、降低估值,形成股价向上动力。
从公司稳健运营角度来看,回购可以防止股权稀释,助力公司未来的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可转债等资本行为顺利实施。
回购策略公告日效应较强,通过事件和公司的特征因子能显著提升超额收益水平:
回购具备显著的公告日效应,统计2012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17日的回购事件,首次披露至完成的绝对收益为16%,超额收益约7%。根据回购事件特征和回购公司特征,构建7个维度10个因子来进行超额收益的分析。
通过实证,发现预计最高回购市值比、预计最高回购溢价率是比较有效的特征因子,对超额收益提升比较显著,EPS提升比例、ROE提升比例长期会对事件产生影响;低ROE公司的回购事件表现更优,负债水平则能较好地帮助剔除风险回购事件,增厚策略收益。
构建回购主题精选策略:
基于上述有效因子,搭建了季频的回购主题策略,2018年10月至2023年10月15日回购策略组合累计收益278.09%,相较于中证全指、中证1000、沪深300指数的超额收益分别为259.86%、256.14%、271.56%,回购策略对应年化31.36%(vs中证全指3.48%,vs中证1000指数4.13%,vs沪深300指数1.30%)。
精选后的回购事件股具备了显著的超额收益,在扣除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仍在大部分年份内跑赢全市场的指数,尤其是在市场震荡下跌的环境中,如2018、2022和2023年,回购策略都体现了一定的防御属性。2023年以来(截止10月15日)绝对收益率达12%,相较于中证全指、中证1000、沪深300的超额收益率分别为15.3%、15.19%、17.39%。
风险因素:
回购数据缺失风险;模型失效风险;模型过拟合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