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经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权威认证报告,近日,隆基绿能(601012.SH)自主研发的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利用全激光图形化可量产制程工艺获得27.09%的电池转换效率,创造单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新世界纪录。对于BC电池新一轮技术红利投资机会,可关注光伏电池产能布局领先、产业化进展较快的头部组件、电池厂商。相关标的:福莱特玻璃(06865)、信义光能(00968)、金阳新能源(01121)、新特能源(01799)、协鑫科技(03800)。
BC电池是一种将PN结和金属接触都设于太阳电池背面的光伏电池,可以与PERC、HJT、TOPCon等技术结合形成不同的技术路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晶硅太阳能电池已十分接近其理论转换效率极限,为了追求更高的电池转换效率,BC技术成为了首选。
根据TÜV今年9月的评估数据,Perc的组件效率中位数是20.96%,TOPCon组件效率中位数是21.57%,HJT组件效率中位数是21.58%。BC电池组件的测试数据最高,比TOPCon高0.7%,为22.25%。
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名誉理事长沈文忠教授曾多次表示,BC电池结构有以下三个优点:转换效率高;正面无栅线,非常美观;通用性好,TOPCon、HJT、PERC等都可以跟BC技术相结合,叠加工艺继续提升效率优势。此外,BC电池还具有性能指标优良、高转化效率、低衰减、可靠性好与降本空间大等优势。
严格来说,BC电池不是指具体某一种电池,而是通用的平台型技术。它可以和TOPCon、HJT、PERC、叠层电池结合,例如TOPCon+BC=TBC电池,HJT+BC=HBC。隆基本次发布的Hi-MO X6,是其自研的HPBC电池,全称为复合钝化背接触电池,是BC与PERC结合的产物。
今年9月份,隆基绿能对外宣布其新一代电池的技术路线将选择BC电池技术,随后,公司就开始加速BC电池技术的布局。目前,隆基绿能已经推出了使用HPBC电池技术的组件。而更高性能的HPBCpro电池产能也已经开始投建,预计将于2024年底开始投产。
按照隆基提供的数据,HPBC电池的转换效率为25.5%,最高可以冲刺到29.1%,折算到组件的话,其转化效率是23.3%,高于TÜV公布的中位数。还有一组数据来自客户牧原股份,他们对PERC、TOPCon和HPBC分别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 HPBC的发电量比单纯的PERC高10%以上,比TOPCon发电量多30%。
如今,隆基HPBC的产能虽然还在布局和爬坡的过程中,但是已经拿到了国内和欧洲等多个国家的订单。其中来自巴基斯坦的订单已达数百兆瓦级。如果今年底35GW的产能如期建成,预计年内HPBC的总产量会达到10GW到12GW之间。在良率提升和功率收窄的情况下,HPBC的市场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
万联证券表示,隆基绿能持续加强技术研发,不断刷新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其布局的BC电池技术的转换效率领先于现有市场其他技术,为未来奠定了更为坚实的技术储备。目前,隆基绿能正加速新一轮技术周期布局和产能切换,其新一轮技术红利将逐渐显现。
华安证券研报指出,光伏玻璃行业出现盈利拐点,供给边际收紧有利于价格稳定。展望下半年,行业供给节奏将进一步受到政策影响,持续放缓。需求方面7月下旬以来组件需求不断上升,光伏玻璃行业高库存水平开始下行,后续随着硅料价格调整企稳,组件排产率有望提速。成本价格持续走低,行业盈利空间逐季度改善。
针对xBC工艺产业化所带来的投资机会,国金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该行认为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xBC生产工艺中较此前PERC、TOPCon应用更为广泛、价值量更高的电池激光设备厂商及出现较大变化的组件端相关设备厂商;二是在xBC工艺产能布局领先、产业化进展较快的头部组件、电池厂商。
相关概念股:
新特能源(01799):主营多晶硅生产、向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厂及系统提供工程建设承包服务以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厂的运营。
福莱特玻璃(06865):随着硅片大型化和双玻组件加速渗透的趋势,薄型光伏玻璃使用占比持续提升,目前公司薄型玻璃销售比例在40-50%间,未来有望提升至70-80%,由于薄型玻璃毛利率更高,在这一趋势下公司盈利能力将有望持续提升。
协鑫科技(03800):公司主要从事为光伏业内公司制造多晶硅及硅片,以及发展管理及营运环保发电厂。
金阳新能源(01121):集团2022年的销售额较2021年进入该市场的时候大幅进步,约为2021年的销售额的2.8倍。随着市场逐步转型到异质结以及TOPCon等技术,并对低成本高效率的N型硅片有更高的需求,集团预估其单晶铸锭硅片及异质结电池组件业务将持续成长及带来更高贡献。
信义光能(00968):据中泰国际近日调研信义光能显示,年初公司目标7条日熔量为1000吨的光伏玻璃生产线(合计7000吨)年内投产,年底有效年熔化量同比增加45.6%至782万吨。其中4条(江苏张家港1条;安徽芜湖3条)已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