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市场及行业如何看 百亿基金经理核心观点速看

作者: 智通转载 2024-04-19 07:04:46
兴证全球基金谢治宇指出,资本市场在经历了2024年年初的震荡下行后,逐步企稳回升的概率更高。

前言:基金2023年年报已经披露完毕,兴业证券摘选了全市场主动偏股型基金的百亿基金经理年报核心观点,汇总整理成近期市场较为关注的十个问题,一探百亿基金经理们对于2024年市场以及热门行业投资机会的看法,供投资者参考。

一、如何判断2024年投资机会?

谢治宇(兴证全球基金):展望 2024 年,经济上政策仍以稳为主。资本市场在经历了 2024 年年初的震荡下行后,逐步企稳回升的概率更高。从市场风格看低估值高分红和 AI 板块年初关注度高;从细分板块看,AI 和半导体、通信、计算机板块新技术随着我国中高端制造业国际化能力逐步体现,电子、汽车、机械、新能源等领域产品近几年出口总量不断新高,龙头上市公司产品的全球份额提升。而国内我们会在考虑风险的前提下对各领域进展做持续的跟踪,希望持续挖掘技术变革加速或子行业景气度好转的投资机会。

内容来源:《兴全合宜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周海栋(华商基金):展望2024年,国内经济或仍处于相对低位区域,受到地产影响,目前市场预期仍未达成一致,但由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复苏仍可能将是全年主基调。国际环境也呈现较大的不确定性,美联储降息的节奏以及经济放缓的程度仍存在分歧,但总体流动性边际变化是往有利方向发展。因此总体来看,2024年市场相对去年应该有较好的表现基础。内容来源:《华商新趋势优选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刘彦春(景顺长城基金):从近期春节假期数据看,当前居民部门消费倾向仍然处于偏低水平。旅游人次大幅增长,但旅游收入基本持平,与最近几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数据对比,居民消费信心仍然不足。房地产行业继续维持弱势,结合前期公布的金融和通胀数据看,宏观经济尚未出现明显改善。我们始终认为,增长和转型并不矛盾,发展才能更加安全。我国过去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问题和风险,现阶段集中处理问题、化解风险很有必要。整固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目标对质量和速度都有要求。从2023年下半年至今,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力度持续加大。增发万亿国债已经落地、PSL放量5000亿、1月社融数据超预期、一线城市限购渐次放开、超预期下调5年期LPR利率,政策稳增长目标明确。利率下调有助于地产销售逐步走稳,为即将到来的3-4月销售旺季蓄势。货币与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政策累积效应有望逐步显现,3月开工季数据比较关键,如果能有良好的数据表现,意味着经济内生动力开始恢复,正向循环有望形成。2023年至今,权益市场价格波动主要来自基本面预期和风险偏好的双重调整。市场大概率低估了我国的政策调整空间以及长期发展潜力。转型发展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风险化解过程也会带来短期阵痛,但调整只是暂时的,经济总会重现繁荣,我们对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内容来源:《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萧楠(易方达基金):2023年底,市场的悲观情绪似乎达到了一个极点。诚然,价格水平持续回落,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预期都是极大的伤害,这种预期不被及时终结,就很难产生有效反转力量,预期持续地越久,逆转预期的代价就越大,对实体经济如此,对资本市场亦是如此。但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我们的切身经历,都告诉我们,一味地沿着惯性线性外推,往往错过了投资中最关键的阶段。实际上无论是政策面还是宏观面,很多积极的信号正在累积,我们不会让情绪遮蔽眼睛,相反,我们持有的公司基本面越扎实,我们就越不会恐慌。

内容来源:《易方达消费行业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胡昕炜(汇添富基金):展望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依然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整预计仍将持续,其次是各经济主体的信心依然不高,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仍然具备较大发展潜力,同时,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各经济主体信心回升等方面有一系列措施推出或即将推出,这都将夯实中国经济的底部,助力经济企稳向上。就资本市场而言,可能会较2023年有所改善。一方面,市场本身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整,很多公司的估值、市值都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海外主要经济体的通胀有望逐步回落,进入降息周期,对全球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也会边际递减。一旦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开始正向变化,中国资本市场将会有所表现。

内容来源:《汇添富消费行业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乔迁(兴证全球基金):展望2024年,全球地缘政治、政策面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复苏程度和产业各变量间的互动效应是我们对宏观面关注的核心。当前整体经济状态和市场预期普遍处于偏底部区域,我们认为随着相应政策的推出,产业对经济预期修复,有望带动各环节需求侧拉动的量价回升至合理中枢水平。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带来新市场和新需求,未来会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相关产业链持续孕育着投资机会。

内容来源:《兴全商业模式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董理(兴证全球基金):展望2024年,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不会变,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经济稳中向好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新的困难和挑战,如国内需求不足、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等。2023年12月的经济工作会议也关注到了这些问题,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而2024年初的降准、降息政策也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稳增长,呵护经济发展的决心,我们相信2024年稳增长政策仍有望加码,国内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有望延续。当前资本市场的估值处于历史中枢偏下区域,一方面是近期流动性问题导致的市场风险偏好回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投资者对于未来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的担忧,悲观预期有所加重。但我们看到近期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资本市场,各类呵护政策频出,流动性问题有效解决,市场风险偏好修复,当前市场整体下行风险相对有限,我们看好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我们看好估值回调到位、性价比较高、且具备远期发展空间的科技板块,稳增长政策加码带来对经济悲观预期缓解的顺周期板块,以及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且有望成为稳增长抓手、同时具备竞争格局改善、较高股息率的细分领域。

内容来源:《兴全趋势投资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杨锐文(景顺长城基金基金):2023年四季度的市场情绪进入冰点,市场资金主动规避基金重仓股,流向微盘股与低波红利股,这对成长型的个股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半导体的估值再次杀至历史最低位附近。当下的市场悲观气氛弥漫,但是,我依旧保持乐观的态度。展望2024年,市场情绪已然冰点,极低预期很难遭遇更弱的现实,假若现实比预期稍强一些,市场的戴维斯双击很有可能就到来;尤其是半导体下游很大程度和海外经济正相关,随着美国降息,复苏的概率会更高。国内的现实也很难更差,我们四季度调研了不少企业,大部分企业对2024年的展望都偏谨慎,均采取了各种降本增效的措施,这和2023年初的积极和扩张的展望完全相反。这些企业都在做最保守的预测,哪怕今年收入不增长,它们依靠降本增效也都能实现利润的高增长。如果收入稍微超出预期,多出来的毛利几乎都是净利润。大部分企业更加注重经营风险,更为重视回收现金流,采取了更加谨慎的销售策略,大幅收紧了应收账款政策。过去的粗犷式增长突然变得越来越精细化,这些企业的自由现金流从去年开始反倒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企业的真实价值反而是提升的。

内容来源:《景顺长城电子信息产业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丘栋荣(中庚基金):传统债务模式和全球化模式均受到挑战,适应、韧性、突破是不同维度的阿尔法,国家、企业、个人均会持续调整以尽可能达到更好的状态。虽然市场被诸多线性外推的长期叙事笼罩,但化解地产、地方债务风险的减法已启动多年,实际风险正在消解;而生产力提升、突破卡脖子的加法正持续推进,可复用的研发、技术,更灵活的产能布局、营销模式等,未来仍有机会再入佳境并走向全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应该更客观、理性、能动地看待这一切的变化,也更应在当前熊市底部,积极关注那些率先走出低谷的行业和公司,敏锐地捕捉那些未来的美好。展望2024年,内外不确定预期有部分落定,内部供需修正和外部压力缓释的概率更高,宏观层面主要关注三个方面:1、财政的可靠性提升,供需矛盾消退,适度通胀回归,则经济有望从企稳到增长;2、货币工具启动、降息周期开启和重点风险一定程度出清后,经济常态转至正向循环,消费、投资信心将有明显恢复;3、美国加息周期结束,库存转向回补,产能构建兴起,全球制造业周期有望迎来回升,中国经济将受益于此。

内容来源:《中庚价值领航-中庚价值领航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2)

傅鹏博(睿远基金):宏观经济方面,年初以来,已经出台的重要政策有支持设备更新和降低物流成本,而近期市场重点关注是两会召开及具体政策的推出。春节后的数据和体感尚不能证明经济增长已经放缓了下滑的趋势,而地产销售的修复,消费服务业的恢复,以及出口的变化,依旧是重要跟踪变量。海外方面,美联储确认了加息终点,但利率开始下降的时点以及今明两年的下降幅度,依旧充满悬念,取决于进展中的数据。证券市场方面,2024年1月的社融数据出现新迹象,即M1超预期。M1是经济周期和市场走势常用的领先指标,数据超预期可能包含春节因素,或广义财政和信贷投放的发力,后者利好经济运行和资本市场,当然我们需要继续观察后期数据。2023年中以来,各项呵护市场的政策频繁出台,监管部门快速回应市场诉求,采取相应措施。近期,证监会主席提出完善资本市场法治,加强法律保障。相比过去两年,这些积极信号或增添了对今年市场“兴”的期许。

内容来源:《睿远成长价值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7)

谭丽(嘉实基金):我们判断宏观经济需要一定程度的逆周期调节,以摆脱通缩的经济环境,2024年经济有希望进入补库存周期,虽然开启新的投资周期还需要一定时间。目前房地产投资以及房屋销售都处于极度低迷的状态,我们认为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有一定的转向,进入金融周期的后半场,地产行业的功能也将被重新定义,但住房作为美好生活以及财富聚积的载体,能够将超额储蓄调动起来,有助于实现消费和投资的良性循环。2024年随着经济触底复苏的前景逐步明朗,A股市场也会逐步企稳,A、H股市场的估值均处于非常低的状态,向上风险要远大于向下风险,在估值保护下,我们认为对2024年中国权益市场的收益率预期可以乐观一些。但我们也认识到,各行业处于不同的产能周期,供需格局并不完全相同,总体讲中下游产业的产能有所过剩,经济的全面复苏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权益市场仍会以结构性机会为主。

内容来源:《嘉实价值精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8)

郑澄然(广发基金):2024年,中国经济有望温和修复。总量方面,近期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各地目标确立较为积极,年内经济增长诉求较强。海外方面,美国经济大概率会实现“软着陆”,通胀趋于回落,降息周期开启,外部环境相对有利。国内方面,经济修复动能仍存,随着疫后“疤痕效应”逐步消退,居民储蓄意愿回落,消费倾向有望回升;地产投资链在过去几年已经显着调整,参考海外经验,地产销售、投资占GDP的比例均已经接近底部区间;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在经济诉求较强的年份预计会维持韧性;出口在优势产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美国补库周期拉动的背景下有望继续改善。更重要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对应政策基调仍然积极,稳增长政策或将加码。后续货币政策大概率将延续宽松,财政政策也可能加码稳增长,特别国债、PSL有望续发,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基建“三大工程”将成为主要抓手。金融监管机构近期也在持续释放稳定资本市场的积极信号,监管环境趋好。预计全年GDP在基数影响下呈现前低后高,全年经济温和修复值得期待。中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完整的产业链及稳定的供应链,全球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我们对中国长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充满信心。展望2024年,市场在经历了三年的回调之后,大部分行业和个股都已经进入到估值低、机构低、股价位置低的三低阶段;只要行业或者公司基本面发生边际向好的细微变化,很多公司的估值将修复到正常水平,股价可能就会有不错的上涨空间。

内容来源:《广发高端制造股票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张金涛(嘉实基金):我们认为市场能否走好的核心并不是经济增速,而是重视股东回报和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前者决定了每股收益和股息率,后者则决定了估值水平。如果上市公司能更加重视股东回报,而不是盲目追求规模,则股票市场的表现有机会越来越好。跟2023年不同的是,当前投资者对市场预期没有那么乐观,而我们对整体市场并不悲观,在当前较低的估值水平下,也会有较多的结构性机会。如果通缩预期得到扭转,无论A股还是港股市场都可能会有较好的表现。

内容来源:《嘉实港股优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8)

赵枫(睿远基金):过去一年新能源行业供求关系的急剧恶化使得“内卷”带来的产能供给过剩成为市场的关注点。内卷本质上是一种成本竞争,反映了一方面在产权保护和尊重上可能有所缺失,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创新和差异化,导致成本成为中国企业最主要的竞争手段。成本很大程度上是由规模来决定的,因此我们会看到有些企业几乎是不顾一切地通过扩张规模来获取成本上的竞争优势,以期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由此不可避免地在大多数行业出现明显的供给非理性扩张的情况。除了企业自身的扩张冲动,地方政府的行为也是产能快速增长一个重要推动力。现有体制中,相当多的资源集中在地方政府手中,过往地方政府的考核是一种类锦标赛的机制,在业绩考核的压力下,地方政府不仅自身有很大的投资冲动,也会通过招商引资和各种补贴政策推动企业加大投资,尤其在资产较重和GDP贡献较大的行业,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但是,这种情况在过去两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于对未来经济的谨慎预期,相当多的企业大幅调整未来的投资计划;出于竞争压力,过去两年退出的中小企业和老旧产能也在增加。同时,地方政府受制于财政压力,对企业投资的支持能力也大幅下降,间接提高企业投资成本,抑制企业投资冲动。由于产能形成需要一定周期,我们可以预期在未来几年很多行业的供给增长会明显放缓甚至有所收缩。从需求角度看,伴随经济增长和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降,需求增速放缓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投资者也很容易由此得出比较悲观的结论。当一国产业无法升级到更高的级别时,现有产业将面临全球其他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的竞争,因此劳动力收入无法持续上升,导致人均收入趋于见顶。中国当前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和产业升级同时发生。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匹配会出现结构性失衡,收入差距拉大,总体收入水平增长放缓。但是,跟步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产业仍在升级过程中,这点从出口结构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也意味着劳动力收入及其消费能力仍在提升。即使考虑到长期的人口下降趋势,私人消费在总量上仍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保持稳定。结合对供给和需求的思考,市场现在对供给过剩和需求收缩两方面的预期可能会过于悲观,如果需求相对稳定而供给以更快的速度调整,未来一些龙头企业的盈利增速可能会明显快于收入增速,使得当前估值水平的隐含回报具备较好的吸引力。

内容来源:《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7)

二、如何看待红利投资机会?

劳杰男(汇添富基金):低估值高股息资产仍是值得重点挖掘的方向,寻找盈利能力稳定且可持续,尽管增长速度不快,但有潜在提高分红、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或者资产整合的个股,潜在估值提升的逻辑是存在的。尽管过去三年,红利类资产总体已取得较好的超额收益,但其中优质的公司估值仍相对低估,反而更要提防错过趋势上涨机会的风险。

内容来源:《汇添富价值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傅鹏博(睿远基金):运营商及高股息率公司2022-2023年的市场表现反映了市场在动荡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相对安全”资产的迫切性。剔除周期波动明显的行业,这些公司能够产生持续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平衡利润在企业发展和股东分红中的分配。在利率中枢向下引导过程中,这类标的配置是需要我们直视和相机选择。

内容来源:《睿远成长价值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7)

杨金金(交银施罗德基金):如果说过去几年市场的关键词是景气度的话,未来市场的关键词很有可能是“股东回报”,在景气高增长范围越来越缩窄的现在,过去一年如公用事业、煤炭等红利行情很有可能只是预演,从国外经验来看,任何一个需求稳定,格局稳定的行业,都可能通过加大股东回报实现股东收益的持续提升;而经过2023年很多行业的产能过剩格局已经逐步来到底部,首先格局改善和资本开支意愿下滑就能带来业绩的回升,同时如果注重股东回报,则有望从eps和估值两个维度都带来向上的弹性。

内容来源:《交银施罗德趋势优先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王斌(华安基金):红利策略是当前市场比较关注的一类策略。在关注这类策略时,应该避免“刻舟求剑”的状态,应避免静态地把股息率高低作为选行业和选公司主要依据的方法论。我们应该根据对行业和公司未来盈利的判断和分红比例的变化,动态地去筛选优质的高股息的公司。

内容来源:《华安安信消费服务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7)

王克玉(泓德基金):过去一年多市场对成长类和红利类资产的认知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目前红利类资产已经成为市场的关注焦点。但是在目前接近一致性认知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辨别在分红收益率已经从高收益率下降到中低收益率的情况下,行业盈利状况可能变化带来的风险。

内容来源:《泓德瑞兴三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8)

三、如何看待资源品投资机会?

韩创(大成基金):首先是供给有约束的资源品。这几年国内经济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海外经济看起来也充满动荡。因此很多投资者从需求的角度不看好资源品,特别是有色等跟宏观经济关联度高的品种。但是从这几年的实际情况来说,供给有约束的资源品是具备很强的相对收益的。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其实提升了单位GDP的资源品需求,因此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地产等领域对需求的不利影响。而海外经济也有一定韧性,没有出现需求的大幅下滑。在需求相对稳定的大背景下,供给端的影响力是大大增强的。如果再叠加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实这些资源品的供给是非常脆弱的。供给有约束的资源品其实基本面一直很强,但是市场预期总是充满怀疑,所以相关上市公司的股票定价并不充分,这会给我们持续带来机会。当然,对于这些品种我们不应该过于关注短期的商品价格波动,因为股票毕竟是长久期资产,只要相关商品价格中枢能不断抬升,就已经足够。

内容来源:《大成新锐产业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丘栋荣(中庚基金):基本金属为代表的资源类公司。1)供给端刚性导致基本金属价格中枢抬升,价格敏感。基本金属总体呈现出的低产能弹性、低库存、相对低价格的三低特征,有利存量资产价值,一旦需求好转则价格具有弹性,目前价格已在商品期货层面展现了弹性。2)国内政策发力带来需求修复,新能源领域弥补需求缺口,海外工业需求韧性强和库存回补,需求仍有弹性。3)估值定价处于历史低位,股息率高于平均水平,对应的预期回报率较高。

内容来源:《中庚价值领航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2)

施成(国投瑞银基金):具备资源属性的上游,由于其长期供应的速度限制,盈利中枢会持续上行。并且我们发现由于主动去库存周期的结束,行业的供需状况开始悄然改善,上行时间可能会提前。

内容来源:《国投瑞银新能源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30)

沈悦(中欧基金):上游资源品基于供给侧受限的确定性,以及全球工业化和中国经济转型带来实物需求结构性上行。

内容来源:《中欧丰泓沪港深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四、如何看待AI投资机会?

李晓星(银华基金):科技创新方面,生成式AI是2023年最大的科技热点,突破"技术奇点"后,AI产业进入新一轮成长周期。AI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动力,我们中长期看好AI产业投资机会,重点关注算力国产化和应用落地。具体到算力-模型-应用三大环节来看:算力的业绩兑现最早,海外算力预期已相对较满,国内算力从能用到好用,政策扶持推进国产化值得期待;大模型将会收敛,集中度提升,强者恒强,也会有厂商淘汰;应用是产业2024年重要看点,基础设施逐步成熟后,应用将迎来百花齐放。客观说现阶段AI投资具有一定主题性,如同每一轮科技革命,市场会低估长期,也往往高估短期,需要精选可持续兑现业绩、竞争格局较优的公司。

内容来源:《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杨锐文(景顺长城基金基金):全球的AI产业还是在迅速发展,但是,AI的发展似乎是跳跃式,而不是线性增长或指数式增长。这对中国企业来说,只要跳跃速度不是足够快,那么,中国企业就有望快速追赶。从当下来看,全球的AI应用企业都在不断适配试图找出最佳的落地模式,中国也有大量的企业在投入及跟进,快速迭代能力将避免进一步拉开距离。我们长期看好AI的发展,深信这个行业将会涌现出不少投资机会。

内容来源:《景顺长城电子信息产业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秦毅(泓德基金):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十年科技创新的主趋势,并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虽然目前各家公司仍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如算力的建设和大模型的训练,短期尚无可落地的产品,但随着明年AIPC和AI手机的发布并落地,硬件终端的普及将会带动终端应用的爆发和普及,就像当年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所遇到的情况,新一轮硬件和应用投资浪潮或将会重新开启。

内容来源:《泓德睿源三年持有期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8)

五、如何看待半导体投资机会?

李晓星(银华基金):半导体板块来看,之前的季报里我们提到对景气复苏逐步积极,以存储芯片为标志,全球半导体周期在四季度见底,消费类复苏从去库存逐步走向补库存周期,工业、汽车的需求也逐步触底。报告期我们对部分股价领先基本面上涨的顺周期品种适当兑现收益。当前我们相对更看好国产化方向,先进制程突破是2024年核心看点,包括国内存储厂招标带来设备、零部件订单反转,以及国产GPU产业链的投资机会。

内容来源:《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杨锐文(景顺长城基金基金):我们的新兴产业正在崛起,产业链雏形已现。尤其以我们的半导体产业为例,经过四年的打压之后不断加速前行,Mate60的推出已经说明了轻舟已过万重山。过去四年已经充分表明了,美国对华的半导体政策在逻辑上存在“安全成本过高,进而危及安全本身”,过度的安全诉求使美国半导体产业在中国大陆的市场进一步萎缩,进而影响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本身,从而影响美国的安全本身。打压和制裁并没有降低中国半导体的发展速度,反倒是加速了,在某种程度上,制裁和打压最终帮助了一个并非“遥遥领先”的产品实现了“遥遥领先”的产品才配拥有的商业闭环。当然,中国半导体产业与海外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手机性能过剩让3nm和7nm制程产品在实际使用中几乎体会不到多少差异,民族情绪的附加值成功让商业走向闭环。

内容来源:《景顺长城电子信息产业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黄兴亮(万家基金):国内半导体行业在刻蚀机、晶圆代工、射频(RF)、存储(NAND、DRAM)、图像传感(CIS)等领域,都有产品从低端到中端的升级,从边缘市场拓展到主流市场,产业链各环节上都有份额增长的结构性机会,不依赖行业景气的修复。软件行业人员费用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营收自然增长之下盈利和现金流的弹性大。一些行业龙头,例如ERP可能迎来新一轮2-3年的产品上升周期。

内容来源:《万家行业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丘栋荣(中庚基金):电子行业,1)基于AI+的新产品供应有望引领需求。传统智能手机、PC等量的增长有瓶颈,但进入AI时代后以新替旧,终端品牌商陆续推出AI+新机,如AI手机、AIPC、XR等,包含更多样的交互、更丰富的生态内容,将激发新一轮的换机潮。创新周期的到来,产品爆发并取得成功的概率很高。2)国内相关产业链布局完整,是重要的参与方。过去为科技巨头的代工、研发等,使得国内公司不断向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梳理相关产业链时,将发现从上游设备材料到中游制造再到下游终端市场,国内产业链布局完整,而且某些核心环节由国内公司占据主导位置,从中能挖掘到一些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公司,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3)估值水平较低,预期不充分,高性价比标的较多。传统电子总量增长有压力,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多,导致很多公司估值水平降至历史估值的低位,对于未来有爆发力的业务并未充分定价。因此,有机会挖掘到低风险、低估值、且高成长性的标的。

内容来源:《中庚价值领航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2)

六、如何看待新能源投资机会?

刘格菘(广发基金):从财报角度看,2023年四季度,很多光伏产业链龙头公司单季度以及前三季度收入及净利润均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绩,在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过程中光伏行业的盈利能力明显提升。从盈利质量与盈利增速角度看,2023年能超过光伏的行业并不多。然而,与其他一级行业相比,光伏板块的跌幅全年居前,这种股价与基本面背离的原因主要来自行业供给侧的快速扩张与需求的稳定增长之间的矛盾,大部分投资者担忧未来行业的盈利能力会快速下滑。我们的观点是,在组件价格快速下降过程中,行业出清的速度可能会加快,电池技术领先的一体化龙头公司的成本也在快速下降,一线龙头与二三线公司相比,盈利也会受影响,但影响并不如预期的那么悲观。总体上,我们对新技术下龙头公司2024年的盈利并不悲观,加上行业估值水平已经处于历史较低百分位,因此对光伏产业链保持乐观。

内容来源:《广发科技先锋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崔宸龙(前海开源基金):总体来看,传统能源的供给情况由于诸多因素可能会维持在紧平衡状态,这一状况将会加速新能源的替代速度,预计其性价比将会进一步提升。包括光伏、锂电等诸多行业的需求大概率会继续维持较高水平的增速,海外的需求虽有短期波动,但是基于上述因素,其中长期需求确定性较高。无需过度担忧全球需求的持续性问题,市场对于部分细分环节短期产能过剩的担忧,或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被需求增长所覆盖。在当前位置,更加不必过度担忧上述问题。目前市场十分担忧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传统能源价格高企以及全球格局不稳定的前提下,传统能源的成本和供应链稳定性成为其不可避免的弱势,长期看新能源对于传统能源的替代大趋势不可逆转。在当前这种部分环节产能过剩的前提下,行业竞争加剧将会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中长期角度将会更好的促进其自身的竞争力和行业格局的优化。

内容来源:《前海开源公用事业行业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30)

李晓星(银华基金):2023年国内锂电产业链的去库存和价格战逐步进入尾声,中游材料的单位盈利在底部运行,各环节产能利用率拐点预计在24年中附近出现,那时会对应比较扎实的基本面底部。在经历需求增速降档和供给过剩的困扰之后,锂电中游的竞争格局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龙头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底部有望超预期,我们主要聚焦在后续盈利能力见底后保持稳定且全球化产能布局完善的环节。整个锂电板块的股价调整时间足够长幅度足够大,悲观预期基本上都得到了体现。硅料产能扩张带动产业链价格的快速下行,潜在需求在快速增长,但整体也面临电动车行业一样的增速降档以及供给过剩带来单位盈利下行的困扰。风电尤其是海上风电的装机和出货节奏不达预期,但海上风电仍然有大量待装机的项目没有交付,明后年的行业增速依然可观。和锂电以及光伏不同,风电整机和零部件的单位盈利均在底部,未来有向上修复的空间,股价也在相对底部,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水平。

内容来源:《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郑泽鸿(华夏基金):对于新能源,在长周期维度,我们依然十分乐观,无论是清洁能源发电占比还是全球智能电动车的渗透率,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行业的天花板还很高。在中周期维度,也就是产能周期的角度,新能源产业链很多环节的产品价格已经接近底部,很多环节比如电解液、负极、光伏电池片、组件等这些环节已经出现龙头公司微利,二三线公司亏钱的情况,这种状态如果持续,必然会带来行业产能的去化,伴随需求的持续增长,下一轮供需拐点也必然会到来。基金经理认为在2024到2025年,很多环节或许将进入新一轮供需拐点向上的周期,届时,这些环节的公司盈利也将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股价上的表现同样值得期待。另外,除了我们一直关注的电动车、光伏、风电,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新兴子领域的蓬勃发展,储能行业已经跨过0-1的发展阶段,进入到快速增长阶段。一些新技术领域比如钙钛矿、钠电池、氢能源等方向未来也具备较大的空间。

内容来源:《华夏能源革新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8)

赵诣(泉果基金):对于新能源行业,一方面在过去2到3年行业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产能得到快速的扩张;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内的产能出海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使得供需两端都出现了较大的影响,带来全产业链价格超预期的下跌。政策方面,近期我们可以看到监管开始限制企业的无序融资,意味着企业更需要靠自身的经营来实现稳步扩张,在供给端进行了约束,产业链的资本开支在年中也已经出现逆转;同时随着近期产业链价格的触底,下游终端需求和补库需求有望开始提升,从而在供需两端出现改善。头部公司在这轮降价周期中经受住了很好的压力测试,国际环境波动带来的影响也验证了国内有一批公司具有极强的全球竞争力,考虑到过去两年产业链公司股价出现大幅调整,在行业周期底部叠加估值历史底部、行业空间仍然巨大的情况下,对于新能源行业公司的未来表现我们越来越乐观。2023年是确定竞争格局的一年,后续公司间的分化会非常明显,我们会倾向于选择具有海外扩张能力并且已经处在实施扩张过程中的企业。

内容来源:《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邢军亮(农银汇理基金):对新能源板块不必过度担忧,其上行趋势并未结束。首先,随着近期市场震荡与风格发散,新能源板块拥挤度已从高位有所回落,风险已在释放;其次,美债利率顶部震荡,同时国内货币环境宽松未止,宏观流动性对新能源板块仍有支撑;第三,新能源板块强者恒强,仍是景气的方向。而从长期来看,新能源板块作为国内产业升级、弯道超车的重点方向,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冲突加剧背景下,维护能源安全“底线思维”的重中之重,仍将是未来数年市场最核心的配置方向之一。分板块来看:锂电板块:锂电产业链随着产业链盈利降至制造业合理回报以下,各环节的产能扩张开始显着放缓,成本曲线陡峭的环节中议价能力较强的龙头盈利能力有望更为稳健,包括动力电池、结构件等环节的龙头。光伏板块:当前产业链价格下各环节均利润微薄或出现亏损,行业盈利压力增大。同时,企业融资难度增大,资本市场、地方政府、银行的支持力度均有明显减弱。基于此,近期行业供给出清加速。目前光伏制造端利润已达底部,产业链价格处于非理性状态,随着需求走出淡季/供给加速出清,部分环节价格有望修复。储能板块:2024年展望来看,积极因素正逐步累积,欧洲户储在2024H1有望完成库存去化、在经济性驱动下恢复稳步增长;美国大储在电池降价、ITC加码下经济性突出,后续变压器供应环节和审批加速有望驱动增速抬升;国内储能将经济由量到质的转变,随着地方商业模式逐步完善,对产业链价格和盈利是积极支撑。风电板块:2023年风电受非经济性限制因素影响,装机、招标节奏有所滞后。随着限制性因素逐步解除,项目建设节奏有所提速,有望带动2024年风电装机、招标增长。

内容来源:《农银汇理新能源主题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8)

施成(国投瑞银基金):新能源发电行业,目前预估硅料价格已经基本见底,组件环节的价格下跌也基本结束。未来随着光储平价,加速替代传统能源的情况很可能会出现,从而再次迎来投资机会。

内容来源:《国投瑞银新能源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30)

七、如何看待新能源车投资机会?

施成(国投瑞银基金):新能源汽车方面,经过一年的主动去库存过程,行业的库存到了一个较为极限的状态,同时大幅下跌的价格,预计将会在未来1-2年大幅刺激需求。供需的最差情况可能在未来的一个季度出现。由于目前的产品低价对于扩产的抑制,我们判断供需的错配可能在1-2年后再次出现。在这个时间区间内,随着需求的恢复,未来行业龙头预计会持续向好。目前我们对于这轮上升期的幅度比较乐观。随着新能源产品的价格大幅下跌和技术进步,产品性价比大幅提升。而又由于盈利能力的大幅下降,行业的扩产大幅放慢,大部分公司都停止了新的资本开支计划。由于需求和供给扩张的周期是错配的,因此我们认为新的一轮需求周期和未来的供需错配可能在未来两年内发生。

内容来源:《国投瑞银新能源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30)

秦毅(泓德基金):新能源车为中国自主品牌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国产品牌充分受益,自主品牌份额不断提升,培育起本土化的自主供应链。同时随着下游格局的变化,上游零部件企业也将迎来快速成长契机,优质的零部件企业将由小到大,由国内走向海外,复制智能手机时代的产业链辉煌。

内容来源:《泓德睿源三年持有期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8)

丘栋荣(中庚基金):智能电动车全球竞争力、成长性迎来重要拐点。1)智能电动车向头部集中。主流新势力二代车型完成新老更替,销量和保有量进入新一轮增长阶段,知名度和品牌力提升,入围玩家缩圈,盈利有望迎来拐点,逐步进入正循环。2)自动驾驶技术重要拐点。经过2-3年的技术研发,特斯拉引领的自动驾驶技术在中国大范围落地,未来一年内将逐步被消费者感知,成为购车决策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新势力车企有望凭借自动驾驶技术提升品牌高度,强化产品力和研发壁垒,最终体现在销量和盈利能力的双升。3)出口打开成长空间。中国生产的智能电动车从产品力和性价比两方面已经具有全球竞争力,出海势在必行,我们看到头部品牌在车型认证、渠道拓展甚至本土化生产方面已经有所布局;4)低估值高预期回报。智能车市场一直处于高烈度竞争,投资者无法辨别胜利者,估值的不确定性程度大,也意味着潜在的赔率较高。

内容来源:《中庚价值领航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2)

八、如何看待消费投资机会?

胡昕炜(汇添富基金):对于中国消费行业来说,预计2024年仍然会保持平稳增长。尽管受宏观经济影响,消费阶段性景气度不高,但中国有大量的人口、广袤的市场和充分的内需潜力,消费发展的空间仍然是极大的,消费的韧性也是很强的。另外,如果经济逐步走出底部区间,消费向上的弹性也会是比较大的。

内容来源:《汇添富消费行业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李晓星(银华基金):2023年消费关键词就是“弱复苏、极致性价比、卷”,呈现出需求增长放缓下的供给压力,这个趋势预计仍会延续。大部分消费细分领域依然是增速放缓、竞争加剧,企业加速分化的常态。但相比去年,由于市场对宏观的预期足够低,消费行业经历了快速的估值下杀,基本上都在历史估值20%以下的分位,一批壁垒相对高、稳定增长确定性强、降本增效能力突出的企业具有了很好的投资价值,24年消费当中“高质量”因子会逐步发挥作用。

内容来源:《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焦巍(银华基金基金):其实世界主要发展经济体的历程,都经历了居民消费在收入上升的斜率变换阶段从消费面子到消费里子的过程,我们并不对中国消费的前景感到失望,倾向于认为这些只不过是在居民消费倾向和偏好进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演变。我们的主要思考如下:关于白酒:投资者在2023年对白酒问题的长线主要担忧则随着这些公司基本持仓结构的变化造成的走势不断被短线放大。一方面,关于产量和人口长期结构不匹配、收入和价格不匹配、行业出现内卷这些确实是每个白酒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长期宏观问题。长期以来,白酒作为中国经济的特色润滑剂,享受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升级的巨大红利,这些超额红利也确实随着经济转型和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向在逐步消失。我们必须直面和警惕这些问题给投资带来的陷阱而不是单纯一味的再像过去那样躲在长期护城河和长坡厚雪之上。白酒企业的发展背景无异发生了一些改变,从李白的“将进酒、杯莫停”到了杜甫的“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但问题的另一面,则是优秀的白酒企业在过去三年展现出来的反脆弱能力证明了这个行业格局的可靠性。这个行业品牌上存在着遥遥领先,但价格上却不能以行业百草枯的方式竞争,品味上浓清酱各居天下,这就足以保证优秀的企业能够熬过寒冬,扩大市占率,保证现金流。放眼到未来几年,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公司将以放慢收入增速但提高分红比率的方式来进一步提升股东回报。

内容来源:《银华富裕主题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韩创(大成基金):消费品的研究应该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在产品上(科技类企业也一样),只有与众不同的产品才能让消费者愿意支付溢价。在信息极度发达的当今时代,只有建立在产品力之上的品牌和渠道才具备可持续性。

内容来源:《大成新锐产业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九、如何看待医药投资机会?

葛兰(中欧基金):展望2024年,伴随全球投融资大环境的改善,叠加国内医药行业在政策端得到持续护航与支持,医疗行业供需格局有望进一步改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药、生物制造等行业被重点提及,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尽管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的宏观背景下,企业可能一定程度面临发展的曲折性,但是以创新为驱动力的优质医药企业在国内乃至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性并未改变,我国医疗行业长期来看有望保持稳健增长。从需求端来看,国内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人口结构的变迁也在推动医药企业不断调整自身布局,更好应对新环境下的全民医疗健康需求。过去20年,中国疾病谱从传染性疾病逐步向癌症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变迁。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国医药企业的管线也在逐步迁移补充,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神经类疾病等逐步成为企业重点布局的方向。随着创新驱动下的新靶点发现与应用,我们很有可能看到这些疾病的新疗法不断迎来突破。

内容来源:《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杨桢霄(易方达基金):国内市场方面,集采已经全面铺开,从仿制药到器械耗材IVD,并且已经进行了多轮集采,集采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不再是单纯的唯低价论,会给企业一定的盈利空间;创新药谈判也逐步走上正轨,政策给企业的预期越来越清晰,国家大力鼓励创新,也希望创新的公司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整体来看,国内市场已经逐步走出低迷时期,存量基本出清,新上市的创新产品放量节奏成为行业的主要矛盾。另外,如果从供需的角度来看,医药国内市场的需求层面仍然旺盛,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新基建都会带来需求的增长,而供给层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整体是在收缩的。所以,对于有足够的创新实力能够走出行业转型期的公司,未来几年的发展都会是比较好的。海外市场方面,中国医药产业在国际化上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开始进入从1到N的阶段,一方面这是因为最近五年行业整体的全球竞争力大幅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全球接轨,已经逐渐接近全球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国内医药市场的转型期也倒逼企业不得不打通出海的道路,开辟新的市场。根据出海产品的不同,国际化大致分为两条路,一条路是依赖IP(知识产权)出海,去欧美等发达市场赚取超额利润。最典型的是创新药行业,短短几年,中国的创新药核心临床开展数量已经接近美国,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玩家。因为欧美创新药临床试验的壁垒很高,目前我们在创新药领域的出海多以和跨国大药企合作的“licenseout”(对外授权)模式为主,2023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创新药的licenseout交易已经近百起,总交易金额超过400亿美金。另一条路为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去欧美发达国家之外的地区,比如“一带一路”国家,适应当地市场,扩大全球份额。最典型的是医疗器械耗材IVD行业,相较于欧美的传统大公司,我们的产品价格便宜,质量很好,更新迭代速度快,售后服务响应及时,还可以根据本土化需求提供各种不同的产品,自然可以持续提升市占率水平。综上,我们认为整个中国医药产业的基本面已经逐步进入右侧,很多公司逐步度过了最困难的转型期,开始进入创新产出和国际化的收获期,虽然2024年开年以来行业表现不太好,整体调整较多,但我们认为股价最终还是会反映产业发展趋势,因此看好行业未来的表现。

内容来源:《易方达医疗保健行业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赵蓓(工银瑞信基金):创新药和创新产业链,整体受益于美国进入降息周期。我们认为国内创新药企业的研发能力正在迅速与全球接轨,并在部分子领域取得全球优势,获得海外跨国药企的认可。行业近2年掀起的”license-out热潮”就是这一产业趋势的具体体现。我们会继续顺应这一产业趋势,超配创新药板块,投资策略是选择有海外权益授权和海外大品种映射的公司。同时高beta的创新药资产也能在市场反弹时为组合提供向上弹性。研发外包服务行业,2024年国内研发需求继续承压,海外研发需求有望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的结束而逐步回暖,我们也在积极跟踪订单需求的拐点。稳健成长类板块,我们关注中药、血制品和医药商业板块。中药行业有一季度高基数的压力,也有基药目录调整和国企改革的催化剂,我们认为个股层面也有机会,选择业绩兑现度较高的标的。血制品行业属于资源性行业,多家上市公司实控人变更,行业整合加速,如果产品需求继续保持高位,有望出现采浆量和吨浆利润持续增长的逻辑。医药商业板块中,零售药店还有3-5年的集中度提升阶段,个账改革和医保统筹短期红利体现,医药商业则属于估值最低但增长确定性较高的板块,中长期有望持续获得超过GDP的增长,分红率也有提升的潜力。

内容来源:《工银瑞信前沿医疗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吴兴武(广发基金):几大子行业中,创新药在产业层面有较为明显的进步,交出了较为亮眼的成绩单。部分药品在国内外的临床数据上表现亮眼,有些还进行了金额较大的海外授权,将项目推向欧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我们预计2024年创新药仍有个股阿尔法的机会。CXO行业的订单和收入增速在2023年明显下行,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数据强劲导致利率持续在高位,影响了医药生物行业的融资体量。随着2024年下半年降息的可能性逐步增大,CXO行业当前或许处于中周期底部。中药行业估值普遍较低,安全性较好,后续的投资机会可能来自国企挖潜、基本药物目录等因素。医疗服务和消费医疗是目前来看较为艰难的行业,拐点仍待观察。2023年下半年,院内严肃医疗相关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受到医药反腐影响,预计影响还会持续。在内需受到一定压制的背景下,出海逻辑是寻找投资方向的一个可能的突破口。

内容来源:《广发医疗保健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十、如何看待金融地产投资机会?

李晓星(银华基金):随着稳经济政策的逐步推出和落地,经济或将企稳并回暖,顺周期的价值股会迎来一定的估值修复,而且在经济复苏的预期和起始阶段,低估值品种会有一定超额收益。银行的收入下行速度已经放缓,并且前几年囤积的拨备可以有效反哺盈利,使得分红有重组的保障。银行出现资产质量系统性的风险较小,因此估值创新低的概率也相对较低。大行的股息率有天然优势,强经济区域的小行仍将保持双位数的业绩增长。保费收入增速和新业务价值的增速均已迎来拐点,保险或将迎来3-5年的新周期。券商的估值处在历史偏低位置,我们认为券商的价值在于累计估值优势,并脉冲式的反映经济或政策的利好。本轮地产托底的政策是应出尽出,随着政策逐渐发挥效果,我们认为地产销售的数据将迟早有起色。建筑作为基建和地产的伴生,主要受投资力度和地产修复力度的影响。

内容来源:《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9)

谭丽(嘉实基金):我们认为银行、地产将面临价值的重估,地产行业供需两端均充分出清,中长期竞争格局和盈利模式改善,行业加速从高杠杆高周转的高风险模式向以产品和服务为本的稳健模式转型。银行在地产行业的风险充分暴露后,会回归PB-ROE的传统估值模型,目前的PB显然是过低的。同时我们认为随着经济的企稳,部分周期性行业也会进入复苏阶段,虽然供给端仍然有所过剩,供需的平衡还需要时间,但盈利情况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善是大概率事件。

内容来源:《嘉实价值精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8)

丘栋荣(中庚基金):其中地产,1)房地产的出清速度极快,未演化成金融风险,且长期需求仍在,依然是巨大经济价值的行业。住宅销售面积跌破年化10亿平米,自高点跌幅超过40%;住宅新开工面积跌破年化7亿平米,自高点跌幅超过60%,未来优质供给是有缺口的。2)政策放松加码但效果偏慢,房地产企业持续承压,仅头部优质房企保持韧性,这些企业对盈利能力和市占率的要求更高。3)优质房企也被投资者抛弃,估值水平极低。即使纳入房价一定的跌幅考量,优质房企的投资回报潜力仍是上佳的。尤其港股地产股相对A股更便宜,盈利增长更快,其隐含的预期回报水平很高。

内容来源:《中庚价值领航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年度报告》(20240322)

风险提示:仅为历史数据分析报告,不构成对行业或个股的推荐及建议。

本文转载自“兴业证券”;智通财经编辑:黄晓冬。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