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SG 好书推荐官本期要为大家介绍的《Your Essential Guide to Sustainable Investing: How to
live your values and achieve your financial goals with ESG, SRI, and Impact
Investing》是由Larry E. Swedroe和Samuel C.
Adams共同撰写的一本书,旨在为投资者提供实现可持续投资的明确计划。这本书首先定义了可持续投资,并阐明了环境、社会与治理(ESG)、社会责任投资(SRI)和影响力投资之间的差异,同时揭示了当前从事可持续投资的人群及其原因。
Larry E. Swedroe是Buckingham Strategic Wealth和Buckingham Strategic Partners的首席研究官。他拥有纽约大学的财务与投资MBA学位以及Baruch College的财务学学士学位。Swedroe是最早出版解释投资科学的图书的作者之一,他的著作《The Only Guide to a Winning Investment Strategy You'll Ever Need》以及其他多本投资和财务规划书籍已被翻译成七种语言。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经常为多个投资网站撰写文章。
Samuel Adams是Vert Asset Management的首席执行官和共同创始人,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ESG投资管理的公司。Adams对于可持续性和资本主义充满热情,并认为这两者能够相辅相成。在创办Vert之前,他在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工作了近20年,期间创立并领导了该公司的欧洲金融顾问服务业务达十年之久。Adams拥有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哲学学士学位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财务MBA学位。他是一位热衷登山和骑行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对环境保护充满热情。
这本书探讨了可持续投资的各个方面,包括不同投资者类型面临的挑战,以及为什么投资者选择可持续投资以及他们希望达成什么目标。它还深入讨论了可持续投资的风险和回报,并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指南,帮助投资者有效选择资产配置策略,以及如何选择能够为他们创造想要的世界变化的管理人和基金。
未来投资指南:ESG、SRI与影响力投资深度解析
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投资、社会责任投资 (SRI)、影响力投资 (Impact Investing) 都属于可持续投资的范畴,但它们有一些重要的区别:
ESG投资着重在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因素纳入投资决策过程中,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风险调整后报酬。ESG投资人会评估一家公司在气候变迁、人权、多元化、董事会结构等议题上的表现,将其视为传统财务指标以外的重要考虑。
SRI则更强调投资目标需符合投资人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早期的SRI多采负面筛选,将烟酒、赌博等有争议产业排除在投资范围之外。现代SRI则也纳入正面筛选,优先投资对社会带来正面影响的企业。SRI投资人愿意为坚持自身信念而接受较低的投资报酬。
影响力投资的目的不只是创造财务回报,更是要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影响力投资通常锁定特定议题,如再生能源、弱势族群扶助等。投资人可能接受低于市场的报酬率,或承担较高风险,以实现对特定社会议题的影响力。
总括来说:
· ESG投资将可持续因素视为更完整的风险管理,追求在获利与可持续间取得平衡
· SRI投资则较强调价值导向,以牺牲部分报酬来符合伦理原则
· 影响力投资更关注对特定社会环境议题产生的积极正面影响
这三种取向并非截然区分,一个投资组合或基金可能兼具部分或全部元素。它们共同反映出愈来愈多投资人关注投资行为对社会和环境的外部性,积极利用资本力量来创造正面改变。
可持续投资的艺术:策略选择指南
可持续投资有多元的策略可以落实ESG理念,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情境,投资人可以根据自身目标来选择搭配:
(1) 排除法 (Negative/ Exclusionary Screening):根据特定ESG标准,将不符合的公司或产业排除在投资组合之外。这是相对简单直觉的作法,但筛选标准难以统一,且可能错失某些投资机会。
(2) 最佳选股法 (Positive/ Best-in-Class Screening):在每个产业中选出ESG表现最佳的公司来投资。这可以确保投资组合维持产业多样性,但无法完全排除争议性产业。
(3) 规范筛选法 (Norms-based Screening):以国际规范(如联合国全球盟约)为基础,选择符合这些规范的投资目标。好处是有客观的评判依据,但不同规范的要求不尽相同。
(4) ESG整合法 (ESG Integration):系统性地将ESG因素纳入传统的财务分析流程。这能全面评估一家公司的风险与机会,但需要大量且一致的ESG信息。
(5) 主题投资法 (Sustainability Themed Investing):聚焦在特定的可持续发展主题,如清洁能源、绿色科技等。锁定主题有助于发挥影响力,但投资范围相对局限。
(6) 影响力投资 (Impact Investing):以创造社会和环境的积极影响为目的,但可能要降低获利预期。私募股权的影响力投资,门坎较高且流动性受限。
(7) 股东行动主义 (Corporate Engagement & Shareholder Action):以股东身分与企业管理阶层沟通,提出ESG相关的股东提案,改善企业的可持续表现。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与协调沟通。
这些策略并非互斥,投资人可视需求灵活组合。随着ESG投资日趋成熟,各种策略也不断推陈出新,未来相关商品与服务可望更加多元完备。挑选适合的可持续投资策略,有助于在获利与善尽社会责任间取得平衡。
全球可持续投资者大揭秘:谁在引领潮流
ESG投资的参与者横跨机构法人到一般散户,每一类投资人基于不同的角色定位和理念而投入可持续投资:
(1) 主权基金 (Sovereign Wealth Funds):管理国家财富,追求长期稳健报酬,也肩负改善国家形象的政治任务。挪威政府退休基金就以负面排除和ESG整合闻名,并拨出部分资金进行影响力投资。
(2) 退休基金 (Pension Funds):肩负庞大民众的退休金,需要审慎因应长期的ESG风险,维护受益人权益。日本、荷兰、美国加州的退休基金都是可持续投资的先驱。
(3) 大学捐赠基金 (Endowment Funds):大学基金会除了追求投资报酬,也重视社会责任,响应师生、校友的伦理要求。耶鲁就曾引领学界撤资apartheid南非政权和私人监狱产业。
(4) 家族办公室与私人基金会:富裕家族投资旗下基金会,较有弹性从事高风险的影响力投资,实践家族价值。如洛克斐勒基金会便支持再生能源等可持续发展。
(5) 投资顾问与财富管理:随着ESG商品日益丰富,愈来愈多投顾纳入可持续投资的建议。但能深入分析ESG的投顾仍属少数,主要聚焦在法人市场。近年如瑞银等大型财管银行也开始扩大ESG服务。
(6) 一般个人投资者:代间正义和可持续发展已是普世价值,很多投资人乐于贡献一己之力。随着可持续投资门坎降低,个人投资可持续共同基金或ETF变得容易。但仍需多方比较基金实际作为是否符合ESG理念。
随着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 (UNPRI) 的倡议,愈来愈多机构签署加入,将ESG纳入投资政策。2020年可持续投资已达35兆美元,占全球资产管理规模的36%。展望未来,随着主权基金、退休金等大型机构资金的带动,加上民间社会意识抬头, 可持续投资势必持续快速成长,成为主流典范。
可持续投资:实现财务、社会和价值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投资除了传统的财务报酬外,也强调创造社会与环境的正面影响,以及满足投资人内心的价值追求。这三重回报的动机如下:
(1) 财务回报
可持续投资并非仅是慈善,获利仍是关键目标之一。许多研究显示,ESG表现优异的公司,在降低风险、提升营运效率、开创新商机等方面具有优势,长期而言更有利创造稳健报酬。不过可持续投资的风险报酬特性,仍会因投资目标、产业、区域而有所差异。
(2) 社会回报
投资人期望透过资金挹注,间接促使企业在环境保护、劳工权益、小区发展等层面作出积极贡献,或撤资以抑制企业的负面外部性。可持续投资的社会影响力来自投资人的集体力量,当更多资金流向ESG绩优企业,形成demonstration effect,促使其他企业也努力改善其ESG表现,创造良性循环。
(3) 个人价值回报
许多投资人追求投资行为与个人信念价值的一致性,希望在获利之余也能彰显自我认同。投资目标是否符合宗教、政治立场?是否呼应投资人重视的社会环保议题?凡此都是投资人权衡的要素。越来越多年轻投资人视可持续投资为展现世代价值的方式。
财务、社会和个人三重回报并非零和,而是环环相扣。当可持续投资获得可观报酬,就能吸引更多资金投入,扩大影响力。ESG绩效卓著的企业,其员工往往也更有使命感,进而提升生产力。而当投资人的价值得到实践,也更能长期投入,不随短期波动退出。
投资人应先厘清自身投资ESG的主要目的为何,并权衡三重回报的优先级。唯有契合投资人的价值理念,并在三重回报间取得平衡, 可持续投资才能真正可持续。因此评估ESG投资目标时,宜采多元视角,兼顾其在财务、社会和认同价值等面向的贡献。
ESG vs SRI vs 影响力投资:解析风险与回报
ESG、SRI、影响力投资在追求社会与环境效益的同时,仍需兼顾投资人的财务回报。但由于三者在投资目的和选股筛选的侧重点不同,其风险报酬的权衡也有差异:
ESG投资将可持续绩效视为传统财务指标外的风险因子,透过量化分析将其整合至投资决策中。研究显示,ESG表现优异的公司通常具有较佳的风险管理能力,更能抵御系统性风险,创造长期价值。因此ESG投资的报酬可望与大盘相当甚或略高,同时波动风险可能略低。但建构ESG投资组合可能衍生较高的管理成本。
SRI投资则以投资人的道德价值观为优先考虑,常见的宗教或社会责任基金,多采负面筛选排除争议性产业。虽然SRI投资人愿意为坚持信念而牺牲部分报酬,但过度集中的产业配置,也可能使投资组合承担较高的非系统风险。若能扩大SRI基金的选股范围,分散持股,有机会在中长期达到与指数相近的风险调整后报酬。
影响力投资锁定特定的社会环境议题,目的是创造具体的正面影响力。投资目标多为私募股权,因此风险较高,报酬率差异也大。投资人需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能承受长期的资金回收期。影响力投资若能发挥杠杆,协助新创事业或弱势产业茁壮,则有机会开创崭新商业模式,获取高额报酬。但也可能因产业与地缘局限,而面临较高的挫败风险。
总的来说,ESG投资在三种可持续投资类型中,最能兼顾财务绩效;其次是SRI投资;影响力投资则因个案而异。但这三种投资策略的根本目的,都不只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在投资决策中体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价值,让资本发挥更正面的力量。
随着可持续投资规模日益壮大,加上政策、科技、市场的结构性转变,将有助于分散和降低可持续投资的风险,并发掘更多ESG创新的投资机会。投资人应依自身财务目标和风险承受度,审慎评估ESG投资目标,建构符合个人价值理念且风险优化的投资组合。唯有在获利与善尽社会责任间取得平衡, 可持续投资才能真正可持续。
驱动变革:可持续投资在环境与社会中的角色
可持续投资除了为投资人创造长期而稳健的财务回报,更希望藉由资本的力量,驱动企业在环境、社会、治理等面向作出改变,进而产生实质的社会影响力。
当愈来愈多投资人将ESG绩效纳入选股考虑,企业为了吸引资金挹注,就更有动机提升其可持续表现。对ESG评比优异的企业而言,较佳的资本取得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而面临投资人ESG标准筛选的高门坎,落后者也会努力改善,形成良性竞争。机构法人可运用其股东身分,直接与企业管理阶层沟通,提出ESG相关的要求与建议。若对话不逹预期,也可提案、委托或行使股东投票等方式,敦促企业改弊迁善,负起可持续发展责任。一家机构的力量或许有限,但机构串联形成的集体行动效应,足以对企业高层施加压力。
随着可持续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庞大,资金动向对于产业结构和资源分配形成实质影响。对高污染、高耗能等争议性产业而言,若大量投资人撤资,将推高其融资成本,间接促使其转型;相对的,对于绿能、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大量ESG资金的投入,有助其突破发展瓶颈,加速商业化进程。可持续投资也可弥补政府在气候变迁调适上的不足。投资人可将眼光放远,资助具减缓全球暖化潜力的研发计划或新创事业,加速环境友善技术的突破,甚至是气候政策的精进。更积极的影响力投资则是针对特定议题,透过私募股权等方式,为偏乡开创就业、为弱势提供服务,直接改善在地小区。
可持续投资透过对ESG绩优企业的奖励和正面选择,以及对高风险企业的规避和疏离,形塑了企业善尽社会责任的诱因。ESG标准的提升虽然可能增加企业的短期支出,但更能促使其审视自身营运的系统风险,作好气候变迁的风险管理,开创更具社会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长期韧性与获利潜力。
当愈来愈多投资人意识到,将资金导向可持续发展,不仅攸关个人财务利益,更影响着地球的未来。庞大的可持续资金流,必能翻转企业责任与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驱动社会经济朝向更绿色、包容、可持续的方向迈进。积沙成塔,每一份投资都是ESG浪潮的基石。
财富与良知同行:可持续投资的情感回报
除了财务报酬和社会影响力, 可持续投资也满足了投资人在情感和价值层面的内在需求。投资本就是一种情绪的历程, 可持续投资更赋予其意义与目的。
可持续投资让投资人的金钱与良知同行,在理性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能与内心的道德信念相契合,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对许多投资人而言,获利和善行并不冲突,反而相辅相成。当投资目标反映自我价值,每份报酬都成为对信念的肯定,投资历程也充满意义。
可持续投资让投资人感受到参与社会的成就感。无论是透过ESG指标选股,或是影响力投资直接改善在地小区,投资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资金是在为世界创造价值。那种我是解决方案的一份子、而非制造问题的共犯的认同,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
当投资人的资金流向与其伦理信念背道而驰的企业时,难免会引发认知失调的焦虑。可持续投资让投资人摆脱道德困境,获得身心一致的平和。尤其对部分宗教投资人而言,能将信仰融入投资决策,更是心灵上的救赎。
对年轻世代的投资人而言, 可持续投资是「用钱投票」的具体实践。对环境正义、平权运动等议题,投资人展现行动支持的最佳方式,就是将资金投向与其价值理念相符的企业。可持续投资已成为新世代主张理想的重要利器。
简言之, 可持续投资在满足投资人对利润和社会影响力的追求外,也响应了投资人在认同、情感和价值层次的渴望。它让投资人在参与资本市场时,也能找到个人意义。对许多人而言,仅仅累积财富已无法自我实现,唯有让财富为世界创造价值,生命才有意义。
但我们必须认知到, 可持续投资需要投资人权衡理念与现实、短期与长期的抉择。部分ESG投资目标可能衍生额外的查核成本,部分SRI基金可能牺牲投资效率,而影响力投资可能错失赚快钱的机会,这都考验着投资人的耐心与毅力。唯有深切体认到可持续投资的内在价值,方能于市场波动中,笃定前行。
可持续投资绝非舍利润而求道德高尚,而是在平衡利他与利己间,找到生命的坐标。它让我们有机会透过投资这件日常琐事,实践内在信念,参与社会建设,留下正向足迹。当愈来愈多投资人体认到可持续投资的意义,用金钱投下神圣的一票,我们就愈有可能凝聚起时代的良知,让利己利他的正面力量,创造改变世界的机会之窗。
道德与利润的交汇:社会责任投资的兴起
社会责任投资(SRI)的概念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宗教信仰对道德经济活动的倡导。中世纪的基督教会禁止信徒从事高利贷业务,犹太人和穆斯林也有类似的教义。18世纪,卫理公会创始人约翰·韦斯利提出投资应避免对社会有害的行业,如烟酒与赌博。
但将道德信念系统性运用到投资决策中,则始于 1960-70 年代。面对南非种族隔离政权,美国学界发起撤资运动,要求校园基金抛售相关企业股票,以示抗议。越战期间,反战人士抵制军火商投资。社会运动唤起投资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
1971 年,美国联合循道卫理教会成立「PAX 世界基金」,以和平为要求,拒绝投资军工股,为全球首档 SRI 共同基金。此后,SRI 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聚焦于特定宗教信仰、社会议题或环保要求,以负面筛选排除争议性产业,展现投资人的良知。
踏入千禧年,SRI 开始纳入 ESG 等更全面的可持续评估因子。2006 年,联合国发起责任投资原则(PRI),呼吁企业重视 ESG 风险,越来越多基金也将 ESG 整合入选股流程。金融海啸后,SRI 基金强调长期价值创造,愈发受到瞩目。
2015 年,联合国提出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呼应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COP21)通过的《巴黎协议》,凸显出在全球暖化的威胁下,资本市场需承担更积极的角色。在ESG浪潮下,传统的SRI也面临转型,开始强化股东行动,并以更具包容性的最佳选股法(Best in Class)取代负面筛选。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则让SRI与ESG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暴露传统线性经济的脆弱;封城扩大贫富差距,揭示社会安全网的不足。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韧性,成为后疫情时代的当务之急。疫情更带动ESG投资成为主流,2020年可持续基金规模飙升至创纪录的1.7兆美元。
展望未来,随着利害关系人资本主义兴起,加上科技发展使可持续数据愈趋透明,SRI与ESG间的界线日益模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光是负面排除已不足因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挑战,主动出击、创造影响成为必然趋势。SRI与ESG不再只是避害,更要兴利;不只是回避风险,更要创造机会。唯有透过深度的在地链接,精准的主题投资,以及策略性的股东行动,SRI才能真正驱动企业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开创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蓝图。
透视ESG评级: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投资工具
ESG投资兴起之初,企业对于环境、社会、治理等非财务信息的揭露还很有限,投资人难以系统性地评估企业的可持续表现。第三方的ESG评级机构应运而生,成为投资人的重要依归。
早期的ESG评级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请企业自行填报各项可持续指标,再由评级机构统整量化,得出一个综合评分,如MSCI的ESG评级即是A到CCC的七级分法。这种单一分数的设计,使投资人可以轻易地将ESG纳入选股流程。许多早期的ESG基金,就是依据这些第三方评级,订定投资门坎,筛选出ESG表现突出的企业。
然而,这种倚重ESG评级的做法,有其局限:
首先,不同评级机构对于ESG的定义和评量方法并不一致。以MSCI和Sustainalytics这两大评级机构为例,其对于同一家公司的ESG评分,相关性常低于0.5。评级分歧使投资人无所适从,ESG基金的持股差异也很大,难以达到分散风险的效果。
其次,ESG评级多倚赖企业自行揭露,缺乏客观检验。有心的企业可能透过选择性揭露,粉饰太平;ESG评比不佳的企业,干脆选择不揭露,反而得到较高的中性评级。当苹果和亚马逊这类科技巨擘在ESG评级中名列前茅,投资人对评级的公正性难免存疑。
第三,ESG评级多采单一加权分数,忽略了不同产业的特性。例如航空业和银行业对于环境和社会面向的重要性本就迥异,却往往用同一标准衡之;而治理面向的评比,可能因公司规模和所有权结构而有偏颇。单一分数无法反映ESG在不同脉络下的真正风险。
第四,ESG评级是静态的historical data,反映的是企业过往绩效,无法掌握ESG表现的动态变化。例如企业偶发的环安事故,可能反映长期累积的系统风险,却不会立即反映在ESG评级上。评级与风险之间的时间落差,容易导致投资决策的偏误。
随着ESG浪潮的兴起,主流评级机构纷纷跨足ESG领域。标普、穆迪和惠誉等三大信评机构也开始结合ESG因子,以更长期、动态的视角评估企业违约风险。ESG评级迈向精细化、在地化和动态化,才能为投资人提供更实时、深入的决策支持。
ESG投资在萌芽初期,以简化的ESG评级进行筛选,是情有可原也无可厚非。但随着ESG信息日渐丰沛,投资人更需要聚焦在与企业长期价值攸关的重大ESG议题,而非盲目依赖第三方的制式评比。唯有透过在地脉络的动态分析,才能真正管理ESG风险,发掘ESG投资良机。ESG评级只是投资决策的起点,深入的尽职调查与积极的股东行动,才是ESG投资的关键驱动力。
ESG 2.0:解锁真正的可持续投资价值
ESG评级为可持续投资奠定了基础,但随着ESG投资日益成熟,投资人开始察觉到,仅依赖第三方的标准化评比来选股,难以真正掌握企业在ESG面向的风险与机会。ESG 2.0的核心,在于聚焦重大性(materiality),也就是识别在特定产业中,与企业长期价值creation最攸关的关键ESG议题。
首先,重大性分析有助于揭示ESG风险的全貌。对于科技业而言,资安和客户隐私是牵动市值的重大风险;对于能源业而言,碳排放管理和能源转型策略至关重要。将ESG议题与企业的营运本业结合,比泛泛而谈更具参考价值。不同产业面临的重大ESG议题不尽相同,投资人应对症下药,分门别类地检视每个ESG指标的攸关性,而非一体适用的标准化权重。
其次,重大性分析能引导企业聚焦核心,避免企业在ESG报告中淹没在海量而琐碎的信息中,眼花撩乱却失之毫厘。以SASB(可持续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重大性地图为例,能源业的重大议题不超过10项,强调环境与社会层面;金融业则聚焦治理面向。对企业而言,重大性有助于厘清利害关系人的核心要求;对投资人而言,重大性能提炼出ESG的关键风险,精准评估对企业营运和获利的冲击。
第三,重大性分析能对ESG表现的领先企业形成示范效应。具前瞻性的企业,会主动锁定产业的重大ESG议题,投入资源应对风险、开创新商机,进而在同业中脱颖而出。当投资人锁定重大议题的ESG绩优生,透过主题式投资、影响力投资等方式予以重点奖励时,将驱动越来越多企业仿效,在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精进实践,形成创新竞逐。如此不仅能彰显ESG投资在产业升级中的价值,也为投资人创造长期而稳健的超额报酬。
简言之,重大性分析是ESG 2.0的典范转移。它扬弃了ESG万年不变的单一权重,转而聚焦在因地制宜的关键绩效;它摒弃了ESG的制式问卷,转而强调与在地利害关系人的互动对话;它跳脱了ESG的静态评比,转而拥抱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动态共演。这场由被动评比到主动引领的蜕变,正是ESG投资迈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当然,即便聚焦重大性,ESG投资仍面临不少挑战:如何权衡短期获利与长期可持续的拉锯?如何避免企业矮化ESG基准的机会主义?重大性如何响应不断演化的科技、监管与社会环境?这些都有赖资本市场严格把关,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公民团体贯彻倡议,多方协力,方能实现企业、投资人、社会、环境共好共荣的局面。ESG 2.0的旅程才正起步,唯有以开放共创的心态,不断探索前行,方能「利用」重大性,而非「绑架」于其中。ESG投资的重大性革命,尚未成功,投资人仍需努力。
ESG 3.0时代:气候风险与数据标准化的前沿
随着气候变迁加剧,ESG投资聚焦于环境议题。在评估企业的环境表现时,除了碳排放等静态指针外,更需从动态视角审视其面对极端天气事件、供应链中断等climate risk的适应力。2017年生效的TCFD(气候相关财务揭露)倡议,要求企业全面揭露在转型风险和实质风险面向的climate risk governance。国际间也推动taxonomies以厘清绿色经济活动,如欧盟分类法规范哪些产业有利减缓与调适气候变迁。
随着监管政策趋严,再加上科技进步使环境数据愈趋透明,climate risk分析将成为ESG投资的主流。卫星遥测可精准追踪工厂排放,AI算法可实时比对环评与保险理赔数据,区块链可促进碳权交易,为企业的减碳努力定价。在这波climatech浪潮下,ESG投资除了回避高碳排产业,更应主动出击,锁定能源转型、循环经济、韧性基础建设等新兴商机,透过主题式投资、影响力投资,加速低碳经济转型。除了气候风险,ESG数据标准化也是ESG 3.0的关键驱动力。在过去,ESG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可比性。许多可持续会计准则如GRI、SASB等各自表述,资料搜集也多仰赖人工操作,投入大量时间成本。随着主流会计准则逐步纳入ESG,ESG信息揭露将更趋强制性、实时性和一致性。例如,IFRS基金会于2021年成立ISSB(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订定与IFRS兼容的可持续报告准则,以提升ESG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度。
数据标准化有助于打通ESG投资的任督二脉:首先,它大幅降低投资人搜集和比对ESG数据的成本,增进市场对于 ESG 绩效的可监测性。其次,它促使企业内化ESG思维,在日常营运中嵌入可持续行动,并以量化、可查核的方式管理ESG风险。第三,它奠定了ESG大数据的分析基础,透过长期的数据累积,可建立产业基准、订定改善目标,更可透过数据驱动,精准识别出ESG风险高发区、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关键领域。卫星遥测、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科技的进展,正在撼动传统ESG评比的根基。当企业每一次异常排放、每一起劳工抗争、每一桩关系人交易,都可被数据精准地追踪,量化为可交易的ESG价值或成本时,传统靠人工填报的年度ESG报告,恐将黯然失色。未来ESG领先企业的竞争力,在于将数据思维根植于日常营运,打造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以灵活应变的姿态,在VUCA世界中化险为夷、化不可能为可能。
当然,ESG 3.0的未来尚待探索。数据标准化不应成为企业规避责任的挡箭牌,climate risk管理也不能舍本逐末,治标不治本。唯有以宏观思维,动态调整ESG数据框架,因应不断推陈出新的可持续议题,引领企业成为气候行动的楷模和数字转型的先锋,方能真正践行ESG投资的初心,让金融成为世界更美好的驱动力。ESG 3.0的篇章才正揭幕,如何定义其内涵,路在我们脚下。
(Link ESG推荐官 童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