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CVD工艺引领硅碳负极的革新之路 加速迈入“硅”时代

该行认为在应用场景端的扩展以及掺混比例提升共同作用下,硅碳负极有望逐步进入产业加速导入、需求放量的阶段,预计2026年全球硅碳负极需求有望达到6-7万吨,较2023年增长1倍以上,对应市场空间可达180-210亿元,前景广阔。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报指出,锂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面临瓶颈,因此寻求更高比容量负极材料成为当前产业研究的核心。硅基负极因其极高的比容量和可显著提升锂电充放电效率的优势而备受关注,被认为是进一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硅在锂化时的严重体积效应是硅基材料商业化的最大限制,但现阶段硅基负极膨胀问题在CVD法硅碳下已取得较大改善,未来硅基负极在应用端的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

该行认为在应用场景端的扩展以及掺混比例提升共同作用下,硅碳负极有望逐步进入产业加速导入、需求放量的阶段,预计2026年全球硅碳负极需求有望达到6-7万吨,较2023年增长1倍以上,对应市场空间可达180-210亿元,前景广阔。建议关注两条主线:1)硅碳合成主赛道,重点关注已经实现CVD法硅碳产业化制造且在未来产能规划方面具备优势的公司,及相关核心原材料的公司。2)硅碳产业化放量将正向催化相关核心辅助材料需求。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硅基负极将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突破当下发展瓶颈。

锂电池能量密度发展达瓶颈期,寻找更高比容量负极材料成为产业研究重点。硅基负极具有极高的比容量,可大幅提升锂电的充放电效率,其中硅碳负极还可以在保证能量密度的前提下降低电芯成本,因此被视为进一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有效方案。

硅基负极市场空间广阔,预计2026年需求可达6-7万吨,对应市场空间可达180-210亿元。

现阶段硅基负极在负极中的渗透率较低,主要应用在消费电池体系。但全球电池厂围绕硅基负极材料进行密集电池创新,目前宁德时代、特斯拉、深蓝电池、清陶能源等头部企业已经率先向市场推出了含硅负极电池产品,具体产品涉及半固态电池和传统锂离子电池。我们认为2024年硅基负极有望在动力电池领域全面铺开,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远大于消费电池,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预计2026年全球硅碳负极需求有望达到6-7万吨,较2023年增长1倍以上,对应市场空间可达180-210亿元,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硅基负极技术的不断进步,CVD硅碳负极凭借出色的性能有望成为未来硅基负极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硅在锂化时的严重体积效应是硅基材料商业化的最大限制,因此硅基负极发展分为硅氧和硅碳两条路径。硅氧负极首效低,添加预锂剂会增加硅基负极使用成本,从而阻碍硅基负极全面商业化进程。硅碳负极膨胀问题在CVD法硅碳下已取得较大改善,稳定性大幅提升,降本潜力高于硅氧负极,且近年已成功实现产业化。现阶段国内外企业竞逐布局硅基负极,材料厂商倾向于发展硅碳负极,未来硅碳负极在硅基负极中的占比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基于CVD法的硅碳负极有望引领硅基负极加速产业化。

目前硅碳负极合成分为三种主流路线,分别为研磨法、CVD工艺以及高温热解法,其中CVD工艺被当前视为最具发展潜力,或成为未来主流的工艺。生物质类和树脂类多孔碳将共同助力CVD法硅碳发展,但硅碳性能很大程度受前驱体多孔碳影响。硅碳成本取决于原料前驱体多孔碳以及硅烷气成本,硅烷气将是降本关键,因此主流硅碳生产企业配套硅烷气生产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此外,硅碳的固定投资规模较大,进一步扩大单一流化床的产量或有望缩小固定投资规模,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化进程。

硅碳负极需求爆发驱动核心原料硅烷、负极包覆材料、粘结剂PAA、导电剂炭黑/碳纳米管、电解液添加剂FEC需求扩张。

我们预计CVD法将成为硅碳主流工艺,硅碳需求爆发有望推动原材料硅烷气需求迎来高速扩张期,相关供应商有望受益。硅碳相较传统石墨电极,在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上存在一定差异性。通常为提升硅碳负极的导电性能,会提升负极包覆材料、导电剂添加比例;而稳定性方面,则是采用PAA粘结剂和电解液添加剂FEC促成SEI膜的形成,从而抑制材料膨胀。在硅基材料新需求持续增长的推动下,相关辅助材料需求有望得到正向催化。

风险因素:

硅基负极产业化进程不及预期,硅碳合成技术发生迭代,锂电池需求不及预期,硅碳负极产能扩产节奏不及预期。

投资策略:

锂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面临瓶颈,因此寻求更高比容量负极材料成为当前产业研究的核心。硅基负极因其极高的比容量和可显著提升锂电充放电效率的优势而备受关注,被认为是进一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硅在锂化时的严重体积效应是硅基材料商业化的最大限制,但现阶段硅基负极膨胀问题在CVD法硅碳下已取得较大改善,未来硅基负极在应用端的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我们认为硅基负极在应用场景端的扩展以及掺混比例提升的共同作用下,硅碳负极有望逐步进入产业加速导入、需求放量的阶段,我们预计2026年全球硅碳负极需求有望达到6-7万吨,较2023年增长1倍以上,对应市场空间可达180-210亿元,发展前景广阔。建议关注两条主线:1)硅碳合成主赛道,重点关注已经实现CVD法硅碳产业化制造且在未来产能规划方面具备优势的公司。2)硅碳产业化放量将正向催化相关核心辅助材料需求扩张。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