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精选好书|财经专家指导:如何通过ESG投资应对气候变化并获取异常回报(下篇)

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透过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分析来鉴别未来的商业机会和管理风险,从而实现超常回报。

LINK-ESG 好书推荐官本期继续为大家介绍《Sustainable Investing: Beating the Market with ESG》。

北欧ESG投资的四大特点: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

北欧素来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在ESG投资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具体来看,北欧ESG投资呈现以下特点:

一、政策引领,ESG已成主流

北欧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将ESG理念全面纳入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典型如:

1. 挪威主权财富基金:世界最大主权基金,奉行严格的ESG投资政策,成为全球ESG投资标杆。

2. 瑞典AP基金:全面整合ESG,并推动被投企业加强碳披露,发挥了ESG"领头羊"作用。

3. 芬兰养老金管理公司Ilmarinen:发布ESG政策并定期公布持仓的ESG报告,引领行业ESG进程。

在政府大力倡导下,ESG理念日益根植于北欧投资行业,ESG投资已成业界共识。

二、积极参与,践行所有权责任

北欧投资者不仅将ESG融入投资决策,更积极对话企业,通过"股东行动主义"推动ESG进步,如:

1. 对话参与:瑞典Swedbank Robur等投资者定期与持仓企业互动,就气候、水资源等议题提出改进意见。

2. 股东提案:挪威KLP等机构屡屡在股东大会发起ESG议案,推动重大ESG议题进入董事会视野。

3. 联合行动:北欧投资者积极参与气候行动100+等联合倡议,凝聚全球投资者力量应对气候变化。

践行积极所有权已成为北欧ESG投资的重要特色,彰显了北欧资本对ESG理念的笃行力。

三、创新探索,聚焦长期价值

北欧投资者还积极创新ESG投资工具和策略,聚焦长期价值创造。典型案例包括:

1. 可持续发展主题基金:瑞典SPP、Storebrand等纷纷发行聚焦水资源、可再生能源等主题的公募基金。

2. ESG指数产品:丹麦Saxo Bank、Nordea等推出多款ESG指数产品,为被动投资引入ESG理念。

3. ESG整合私募股权:EQT等私募巨头积极开发"ESG+成长性"兼顾的投资策略,重塑私募股权生态。

在产品端发力的同时,北欧投资者还积极评估ESG投资回报,开展情景分析,致力于ESG价值的长期挖掘。

四、标准统一,倡导ESG信息披露

北欧是全球ESG标准的重要缔造者,致力于ESG信息披露的国际协调,如:

1. GRI标准:由瑞典主导设计并推广,如今已成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ESG报告标准。

2. 碳披露项目(CDP):挪威Norges Bank等通过CDP推动全球企业加强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

3. 可持续证券交易所:斯德哥尔摩交易所等身体力行,为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提供规范与平台。

北欧在推进ESG信息披露标准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ESG投资的可比性和实质性。

综合来看,北欧ESG投资根基深厚、生态完善,已跃升为全球ESG投资高地。几大特点启示我们:

一是政策引导的关键作用。北欧ESG投资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在理念倡导、制度供给等方面的有力推动。相比之下,中国ESG投资刚起步,政府层面的政策供给亟待加强。

二是股东行动的典范意义。北欧投资者以股东身份积极推进ESG,彰显了金融资本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这种"言必行,行必果"的muscular approach值得借鉴。

三是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北欧ESG产品创新层出不穷,投研体系与时俱进,为ESG投资注入源源活水。这种创新精神与开放心态,对中国ESG投资体系建设大有启发。

四是统一标准的协调效应。ESG标准"北欧造",成为国际ESG合作的重要基础。中国投资者应积极参与并助推ESG国际标准统一,为全球ESG投资添砖加瓦。

北欧ESG投资全景解析:领先全球的可持续实践

北欧地区是全球ESG投资的先行者和领跑者。无论是ESG投资理念的普及度,还是ESG策略的成熟度,北欧市场都走在世界前列。我们不妨对北欧ESG投资发展现状做一番梳理。

一、高度成熟的ESG政策环境

北欧各国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将ESG理念全面纳入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为ESG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1. 明确的ESG披露要求:北欧国家较早出台ESG信息披露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详细披露ESG表现,有力提升了ESG数据的可得性。

2. 积极的ESG激励措施:北欧国家普遍对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等环境友好型项目给予税收、补贴等优惠,引导资金流向ESG领先企业。

3. 完善的ESG生态系统:在政府大力倡导下,北欧涌现出一批专注ESG研究、评级、咨询的第三方机构,为ESG投资决策提供专业支持。

二、广泛普及的ESG投资理念

北欧投资者较早将ESG理念内化为自觉行动,ESG投资已成业界共识。

1. 机构投资者高度认同:北欧各大养老基金、主权基金、资管机构几乎全部将ESG纳入投资政策,视其为获取长期可持续回报的制胜法宝。

2. 个人投资者积极响应:在北欧,超过50%的个人投资者表示会优先考虑ESG表现,远高于其他地区。ESG投资已成为北欧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3. ESG理念根植教育:北欧高校普遍开设可持续金融相关课程,培养ESG投资人才,让ESG理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三、行之有效的ESG投资实践

在ESG投资理念指引下,北欧投资者积极创新实践,形成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最佳范式。

1. 系统开展ESG整合:北欧投资者较早将ESG因素纳入投研尽调、选股配置、组合优化的全流程,形成从"自下而上"识别ESG风险、"自上而下"把控ESG收益的系统性投资决策机制。

2. 积极开展股东参与:北欧投资者以"话语权"促进被投企业ESG进步,通过参与对话、投票、提交议案等方式,倒逼企业重视ESG风险、规范ESG实践,北欧股东参与水平全球领先。

3. 持续创新ESG产品:为满足居民养老可持续投资需求,北欧金融机构持续推出ESG主题基金、ESG指数基金、ESG ETF等创新产品,将ESG投资渠道做深做透。

北欧ESG投资实践的独到之处还在于,既致力于将ESG风险纳入公司治理主流,又善于挖掘ESG因素带来的创新型超额收益。在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间找到平衡,是北欧模式的精髓所在。与此同时,北欧地区还是ESG投资跨境合作的积极倡导者,主导发起了多个ESG国际倡议,引领全球ESG投资浪潮。

当然,ESG在北欧的蓬勃发展也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土壤:崇尚环境友好的生活理念,重视社会公平正义的人文情怀。ESG投资实践与社会责任感的有机融合,是北欧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北欧ESG投资实践解析:挪威、瑞典、芬兰领先案例

让我们聚焦北欧本土ESG领军机构的实践案例,以管窥北欧ESG投资的发展脉络。个中细节对完善中国ESG投资生态大有启发。

案例一: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GPFG)

GPFG是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也是ESG投资的标杆。其ESG实践要点如下:

1. 制定负面筛选标准,剔除在环境、人权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投资标的。

2. 积极参与被投企业治理,通过与管理层对话、在股东大会上行使表决权等推动ESG进步。

3. 针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等议题制定专项ESG投资策略,引导资金配置。

4. 定期发布《负责任投资报告》,详细披露ESG参与成效,接受公众监督。

GPFG的案例彰显了资产所有者在推动ESG投资中的关键作用。其负面筛选、主动管理的方法论,堪称业界典范。

案例二:瑞典Swedbank Robur

Swedbank Robur是瑞典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致力于将ESG全面嵌入投研流程。具体包括:

1. 设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对ESG投资决策进行统筹管理与监督。

2. 针对化石燃料、水泥等高排放行业制定ESG参与计划,推进低碳转型。

3. 联合其他投资者开展协同参与,撬动被投企业在重大ESG议题上采取行动。

4. 发布年度《负责任投资报告》,汇报参与成效,强化ESG问责。

Robur的实践表明,ESG投资的精髓在于主动参与、协同联动,单打独斗难成气候。

案例三:芬兰Ilmarinen

Ilmarinen是芬兰最大的养老金保险公司,以领先的ESG整合实践著称:

1. 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构建ESG评估框架,实现投资与SDGs的协同增效。

2. 开发内部ESG评级工具,对持仓企业实施ESG尽调和跟踪评估。

3. 聘请外部ESG专家对投资团队进行ESG整合专项培训,强化内部能力建设。

4. 在官网实时披露所有权益类持仓的加权平均ESG评级,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Ilmarinen率先将SDGs纳入投资视野,是全球ESG整合的先行者。其ESG投资体系专业完备、透明高效,堪称业界翘楚。

北欧ESG领军机构各具特色,但万变不离其宗:将ESG投资视为价值信念和道义担当,而不是逐利的工具;善于在理念倡导、能力建设、主动参与等方面精准发力;勇于创新实践,以评估框架、参与路径等方面的突破捷足先登。这些经验对中国ESG领军机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从北欧到中国:借鉴ESG投资成功经验的路径

纵览北欧ESG投资发展历程,对正处于ESG投资起步阶段的中国资本市场而言,北欧经验可谓充满启迪意义。我们可从政策、实践、生态三个维度探寻北欧经验对中国市场的启示。

一、完善ESG政策供给

北欧ESG投资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在顶层设计层面的有力推动。反观中国,虽然《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发展ESG投资,但在具体政策供给层面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

1. ESG信息披露尚无强制性规范,披露内容、格式、深度参差不齐,可比性差。

2. ESG评级尚无统一标准,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不足,公信力有待提升。

3. 对ESG领先企业的激励措施不多,正面引导作用有限。

对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中国版ESG披露准则,明确强制披露要求;遴选权威机构建立官方ESG评级体系;在财税、金融等领域加大对ESG表现优异企业的支持力度,形成ESG投资的有效激励机制。

二、丰富ESG投资实践

相比北欧动辄数十年的ESG投资积淀,中国ESG投资方兴未艾,无论是投资理念渗透,还是投资策略运用,都还较为初级,主要问题包括:

1. ESG投资流于表面,停留在简单负面筛选层面,ESG整合尚未成气候。

2. 机构投资者ESG参与意识淡薄,对话、提案等深度参与手段运用较少。

3. ESG投资产品单一,以一般股票型、债券型公募基金为主,ESG指数基金、ETF等聚焦ESG的创新产品不足。

为此,建议各类机构投资者树立负责任投资理念,将ESG全面嵌入投资决策;发挥存量优势,积极开展股东参与,唤醒被投企业ESG责任感;加快创新转型步伐,抢抓ESG产品创新制高点,以差异化策略拓展ESG投资边界。

三、营造ESG发展生态

北欧ESG投资的持续领先,归功于官产学研各界形成的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性生态。而中国ESG投资仍处于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分散化发展阶段:

1. 监管部门统筹协调有欠缺,ESG政策有碎片化倾向。

2. 财经高校ESG教育起步晚,ESG投资研究实践脱节。

3. 产业与金融对接不畅,ESG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对此,建议政府发挥"顶层设计师"作用,建立跨部委ESG投资统筹机制,打通部门间政策壁垒;鼓励高校设立ESG专业,加强实务界教学资源供给,为行业输送ESG投资人才;搭建产融对话交流平台,健全ESG第三方服务市场,提高ESG信息供给质量,激发产融协同活力。

ESG投资研究进展:国际经验与对策建议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ESG投资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为ESG投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我们不妨对部分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成果做一番梳理和综述。

一、ESG表现与公司财务绩效的关系

多项国际研究表明,良好的ESG表现通常与公司的财务绩效正相关。Friede等(2015)的元分析显示,多数研究支持这一结论。Ferrell等(2016)的跨国研究也发现,ESG评分较高的公司往往具有更优的市场估值和会计业绩。在中国,章程等(2019)的研究也确认了ESG评分与企业ROE之间的显著正相关性。

二、ESG信息披露质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高质量的ESG信息披露被证实能显著影响资本市场,如降低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并提高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Dhaliwal等(2011)的研究发现,自愿披露CSR报告的公司能享受到更低的资本成本。Flammer等(2019)指出,强制性的CSR披露可以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和分析师的关注度。

三、ESG投资策略的超额收益来源

国际上的实证研究支持ESG投资策略能够带来超额收益。例如,In等(2014)分析的数据表明,高ESG评级的美国公司股票显著地具有正向的Alpha。Giese等(2019)对MSCI ACWI指数的研究也发现,ESG评级的提升与超额收益显著相关。在中国,郝项超等(2021)的研究也显示,运用ESG动态优化策略可以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

四、ESG因子在投资组合管理中的应用

ESG因子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中。Pedersen等(2020)在均值方差框架下纳入ESG偏好,构建了ESG有效前沿,实现了风险、收益与ESG之间的平衡优化。国内研究如张宇等(2022)将ESG评级纳入Black-Litterman模型,有效改进了股债策略性配置的风险收益表现。

这些研究初步验证了ESG因子在大类资产配置中的应用潜力,为ESG投资向纵深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指明了路径。当然,现有研究仍存局限,主要体现为:样本数据多局限于发达市场,对新兴市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ESG投资的经济效应和作用机制的剖析有待深化;对ESG因子的时变特性、交互效应等缺乏考察。未来,随着ESG数据的日趋丰富完善,跨市场、长周期的实证研究大有可为,多学科交叉视角下对ESG投资效应与机制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化。可以预见,ESG投资研究正从"有没有"、"有多少"转向"为什么"、"怎么用",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必将推动ESG投资迈上新台阶。

Meta分析作为一种综合定量文献的方法,通过系统汇总同一主题的多项研究结果,可为我们全面认识ESG表现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国外学者近年来开展了多项有关ESG投资绩效的Meta分析,值得我们细细梳理。

一、ESG表现与财务绩效关系的Meta分析

1. Friede等(2015)对之前2000多项研究做了开创性的Meta分析,得出了ESG表现与财务绩效正相关的总体结论。此后,基于更新样本数据和改进方法,又涌现出一批Meta分析文献。

2. Whelan等(2021)的Meta分析聚焦公司层面,纳入1000余项研究。结果再次印证ESG与会计绩效、市场表现显著正相关,尤其是在发达经济体。这表明ESG价值创造受到市场广泛认可。

3. Vishwanathan等(2020)则聚焦投资组合视角的200余项研究,发现ESG投资策略总体上可跑赢业绩基准。不过研究间结果分化明显,ESG投资绩效受管理方式、行业覆盖、业绩指标等因素影响。

二、揭示ESG投资绩效的影响因素

进一步地,一些Meta分析开始探究ESG投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和边界条件。

1. Daugaard(2020)对150项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ESG投资绩效存在显著的"年代效应",实施区间在2010年后更可能取得正收益。这印证了ESG投资实践随时间推移渐入佳境。

2. 王曼曼等(2022)的Meta分析发现,ESG整合等主动投资策略的财务收益通常优于负面筛选等被动策略。这说明ESG策略的主动程度和参与深度,是影响投资绩效的关键因素。

三、探索ESG投资绩效的作用机制

Meta分析还有助于从更宏观视角剖析ESG投资绩效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

1. 安同良等(2022)的Meta分析发现,ESG对财务绩效的正向作用主要通过创新能力、运营效率等中介机制传导。这为理解ESG投资的经济学逻辑提供了新线索。

2. 李坤望等(2021)的Meta分析则聚焦ESG各维度,发现环境、社会、治理表现的经济后果各不相同,由此导出ESG三大支柱"分而治之"的策略启示。

可以看到,近年来Meta分析方法在ESG投资研究中的应用日益深入,在总结实证研究异质性结论、考察影响因素异质性效应、揭示ESG经济后果背后"黑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标志着ESG投资研究正迈向更加细致入微、更加注重机理阐释的新阶段。此外,Meta分析为ESG投资实战提供新启示。投资者应树立动态思维看待ESG投资绩效,大势所趋但不可操之过急;应在负面筛选基础上提升ESG整合水平,将ESG融入投研全流程;应区别对待ESG各维度信息,因企制宜评估其价值创造机制。当然,ESG相关Meta分析尚不成熟,主要局限于对已有文献的定量综合,对争议问题的调和能力有限。其方法工具有待进一步改进提升,如充分考虑个体研究的权重差异,合理矫正发表偏倚,准确界定Meta分析的使用边界等。

从G20到亚洲:全球可持续金融政策的演变

进入21世纪以来,可持续金融已成为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议题。各国监管机构纷纷将ESG纳入政策视野,大力推动绿色金融、气候金融立法,引导资金流向可持续发展领域。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近年来全球可持续金融政策监管的发展动向。

一、G20引领新趋势

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G20将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议题放在重要位置。2016年G20杭州峰会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议程,成立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2021年G20罗马峰会发布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旨在动员公共和私人资金支持绿色、包容和可持续发展,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和环境挑战。

二、欧盟开创新局面

欧盟是推进可持续金融的全球先行者。2018年欧盟发布"可持续金融行动计划",提出建立统一的ESG分类标准、披露标准、低碳基准等一系列举措,意在将ESG理念纳入金融体系主流。2020年,欧盟出台"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可持续经济活动分类方案"等法规,进一步强化投资产品ESG披露要求,明晰"绿色"投资边界。2021年,欧盟将可持续金融目标纳入新《公司治理指令》,加速推广ESG信息披露在整个欧盟资本市场的应用。

三、美国政策新变化

美国在推进ESG立法和监管方面曾趋于审慎。但拜登政府上台后,态度出现积极转变。2021年,美国证监会成立气候和ESG工作组,加强ESG信息披露监管;白宫发布"气候相关财务风险整体战略",鼓励联邦机构将气候风险纳入监管决策。这标志着ESG因素开始融入美国金融治理框架。

四、亚洲市场新进展

亚洲在推进ESG金融监管方面不断发力。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近年来密集出台绿色金融、ESG信息披露指引,引导金融机构加强ESG风险管理。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绿色金融评估计划》,旨在推动金融机构完善ESG治理体系。香港联交所发布《气候信息披露指引》,强化上市公司气候报告要求。这些举措为构建中国特色可持续金融生态注入新动力。

随着“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完善可持续金融政策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优先议程。各国的监管政策正在逐步推动ESG纳入金融决策的“新常态”,并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向低碳、环保、普惠等领域。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对可持续金融治理的不断深化,绿色金融市场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各国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及相关组织的协同努力,将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金融治理迈向更高水平。

ESG投资的未来:气候变化、人口结构和科技变革的深远影响

ESG投资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对驱动ESG变革的深层次力量的洞察。气候变化、人口结构、科技变革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经济社会格局,为ESG投资注入前所未有的增长动力。

一、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与机遇

气候变化无疑是影响未来ESG投资格局的最重要变量。随着极端天气频发、自然灾害加剧,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物理风险"将对农业、地产、保险等行业形成冲击,上市公司业绩或难以幸免。同时,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力度不断加大,"转型风险"也在悄然积聚。化石能源、重污染企业面临更为严格的减排约束,其资产价值恐遭重估。银行、保险公司与高碳企业的金融往来也将受到更多限制。可以预见,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将成为金融监管的重点,气候压力测试有望成为金融机构的"标配"。

但危机往往孕育机遇。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产业将迎来跨越式发展。各类气候主题投资产品有望层出不穷。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氢能、储能等气候技术创新前景广阔。ESG整合策略将助力价值发现,抢占气候经济制高点。此外,气候相关保险、天气衍生品等风险管理工具需求激增,"自然资本"投融资模式加速探索,金融创新大有可为。如何以ESG视角主动管理气候风险,把握气候智慧增长新机遇,将成为未来ESG投资的核心命题。

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可持续投资新需求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趋势,"未富先老"也成为不少新兴经济体的现实困境。随着老年抚养比持续攀升,养老财务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如何保障退休人员长期、稳定的养老金收入备受关注。在超低利率环境下,仅仅依靠固定收益投资难以跑赢通胀。如何在可控风险内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成为长期投资者的当务之急。而ESG投资恰恰契合养老基金的长期投资属性,通过将ESG因素纳入资产配置决策,可在获取稳健长期回报的同时降低尾部风险。养老金等长线资金配置ESG资产的需求将持续旺盛。

与此同时,随着ESG理念被更多年轻一代投资者接受和践行,将个人价值观与投资决策相结合成为新趋势。在这一背景下,FOF、养老目标基金等践行责任投资的创新产品有望不断涌现。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竞相布局ESG领域,通过丰富产品线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可持续投资需求,也将成为业务转型、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抓手。如何因应人口结构新变化,以ESG创新激发养老金融活力,满足银发群体、新生代的可持续投资偏好,值得金融机构深入思考。

三、科技变革带来的效率提升新可能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深度赋能,正在重塑ESG投资的分析框架与实践路径。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智能处理,使ESG投资告别了过度依赖评级机构的窘境,投资者对ESG表现的评估更加立体、客观、及时。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前沿算法的运用,极大提升了ESG数据的全面性和粒度,实现了从单一指标到行业映射图谱的跨越,为精准刻画行业ESG特征、把握系统性风险创造了条件。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为ESG数据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在技术赋能下,ESG数据有望实现全流程可溯源,数据造假、信息遗漏等问题将得到有效遏制。

同时,智能投顾、机器人投研等科技应用不断深化,为ESG投资策略注入新活力。借助算法模型,投资者可快速将海量异构数据转化为择时、选股等决策信号,多因子选股、智能资产配置水平不断提升。在ESG主题投资、股东参与等领域,大数据挖掘、情感分析等新技术也大有可为,为捕捉ESG投资新风口、实现精准参与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金融科技创新不断深入,定制化、智能化、全流程化的"AI+ESG投资"解决方案有望不断涌现,为提升ESG投研效率、优化客户体验、加强风险管控开辟新路径。

这三大驱动力—气候变化、人口结构变化和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和社会结构,为ESG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投资者需要适应这些变化,利用新兴技术和数据解决方案,优化投资组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目标。未来,能够有效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的ESG策略将领跑市场,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的价值增长。

(Link ESG推荐官 童易星)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