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投资凌鹏:景气投资为何失效?

很多人反思近几年“景气投资为何失效”,事实上,“景气投资”从来没有真正成功过。

智通财经APP获悉,荒原投资凌鹏6月2日发文表示,很多人反思近几年“景气投资为何失效”,事实上,“景气投资”从来没有真正成功过。基本面和股价的背离再正常不过,股价永远走在基本面之前。如果不是这样,投资就是靠眼睛(跟踪数据)和脚(辛苦调研)的体力活,而不是靠脑子的脑力活了。A股是有远见的,但也会犯错,所以需要我们深度识别,那些希望有单一简单结论的投资人是肤浅的。

凌鹏表示,2017年,在港上市的内房股走出了史诗级别的行情,而A股的住宅开放指数才涨了1.78%,77个开发类地产股只有20家上涨。2017年地产数据良好、行业处于20年大周期的最后一波,棚改、货币化导致量价齐升。当年一个朋友抱怨“A股太卷、想太多,难道就不可以像港股那样看着数据炒股票吗”?但时至今日,不得不佩服A股的远见。A股的住宅开发指数2015年年中就见顶了,对2016年后的“地产第三波”几乎没反应,它似乎早就预见了“这种模式有问题,走不远!”我最近一直在研究恒大、融创等报表,我想搞清楚“它们到底是怎么死掉的”。2017年的报表非常绚丽,可谁又能想到几年后不是衰弱、而是死亡!如果你知道四年后是这种场景,2017年还会看着数据买股票吗?

其实A股的这种“远见”我多年前就见识过。2009年8月A股在一片祥和中突然大跌,当时市场争论的焦点是“经济会不会二次探底”。当年北京一家大型机构动用所有资源,最终得出结论“经济非但不会二次探底,而且会朝着过热的方向行进”。从短周期看,这个结论无疑正确,因为2010年下半年经济就开始过热、通胀起来、央行加息。那一轮中国经济真正见顶是两年后的2011年年中,加速下行、问题频出是2013年以后了。但回头看,周期股或者说周期主导的风格高点就在2009年8月,相对于基本面的股价提前了2—4年。

那时候我还不明白此中道理,也勤勉地跟踪着基本面,哪知南辕北辙。市场比我们深刻得多,它很早就意识到问题所在、率先杀了估值。我记得那几年做得很累、很压抑,每次数据出来都很兴奋、似乎可以证明市场错误。可“好”的数据只会让周期股涨1—2天,后面就又回到跌势。这种日子持续了1—2年,到2011年下半年连数据都开始恶化了,那还有什么可以期待?相信这也是过去几年“茅宁持有者”的心路历程,茅指数在2021年2月见顶、宁组合于2021年11月见顶,至今已跌了2—3年。很多人还拿“好数据”说事、指望市场错了,其实市场在这种事情上很少会犯错、后面基本面大概率恶化。机构可以无视估值、将其理解为“市场先生的不可测性”,可一旦基本面恶化就没法淡定了。

事实上,这本是投资最基本的道理,股价走在基本面之前。很多人反思近几年“景气投资为何失效”,事实上,“景气投资”从来没有真正成功过。关于此点可以参见我们之前的文章《景气投资的问题》。基本面和股价的背离再正常不过,股价永远走在基本面之前。如果不是这样,投资就是靠眼睛(跟踪数据)和脚(辛苦调研)的体力活,而不是靠脑子的脑力活了。

关于A股到底有效还是无效,这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以我切身体会而言,A股大部分时候深刻得可怕,但确实有时笨得不行。群体行为是否理性,大家很容易想到勒庞的《乌合之众》,但也不要忘记詹姆斯·索罗维基的《群体的智慧》。两本书背道而驰、观点截然相反,但同样精彩、深刻、客观、真实。

A股是有远见的,但也会犯错,所以需要我们深度识别,那些希望有单一简单结论的投资人是肤浅的。1970年萨缪尔森成为美国诺奖经济学奖第一人,他无疑是有效市场理论的坚定拥趸,但这不妨碍他同年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