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11年新低,中国中药(00570)私有化“难产”伤了谁的心?

作者: 智通财经 郑允 2024-10-21 15:43:22
恐慌情绪下被砸出历史大底,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中国中药后市的参与价值或许仍值得商榷……

都说好事多磨,但中药配方颗粒龙头企业中国中药(00570)的私有化事宜拖了3年多结果还是以告吹收场,这让二级市场上翘首以盼的投资者们情何以堪。

10月18日,中国中药发布公告,因先决条件未得到满足,该公司控股股东国药集团以每股4.6港元的价格将中国中药私有化的计划正式告吹。据悉,今年2月,中国中药公告宣称国药集团计划对其私有化,在消息发布之前,中国中药市值约为160亿港元,而国药的私有化报价高出34.11%,按股权比例计算,私有化所需资金大概为154.5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中药私有化的相关消息并不“新鲜”,早在2021年1月中国中药便曾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国药香港正研究将其私有化的方案。然而到了当年8月,中国中药声称私有化进程不再推进。此后的三年里,国药集团欲将中国中药私有化的消息不断传出,但每一次“狼来了”的故事都仅仅只是惊起股价波澜,私有化事宜始终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随着这一次私有化尝试再次无疾而终,中国中药的投资者们也终于按捺不住失望的情绪。10月21日,中国中药股价开盘“跳水”,盘中跌幅一度扩大到44.5%,股价下杀至2.12港元,创下11年来新低。

图片1.png

“难产”的私有化“撩拨”股价

作为国药集团旗下现代中药板块的重要上市公司,中国中药业务涵盖中药材生产、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在中药配方颗粒赛道,中国中药已积累了较大的领先优势。

公开资料显示,国药中药于2013年通过并购盈天医药实现上市。虽然圆上了“资本梦”,但在近些年来广为流传的私有化传闻中,有市场声音称国药集团始终觉得中国中药估值太低,因此控股股东方面计划将其私有化后在A股上市。

智通财经APP获悉,近年来港股市场上市公司通过私有化方式退市的数量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6-2024年上半年,港股里私有化退市的上市公司数目高达70家;作为对比,由港股市场建立算起直至2015年底,通过私有化退市的公司数量还不到50家。

在笔者看来,尽管寻求私有化退市的港股公司目的各有不同,但归纳而言核心原因无非两个:要么上市公司估值过低,无法反映真实价值,而企业再融资等需求更是无法被满足;要么就是上市公司成交量过低,无法提供有效的流动性,使得公司沦为“僵尸股”。

而就中国中药的情形来看,该公司当属前一种情况。不过哪怕大股东觉得自家公司被低估了,但结合中国中药近年来的表现来看,场外资金似乎持有相左意见。

回溯中国中药历史股价走势,公司股价鲜有由基本面驱动的趋势性估值修复行情,反而经常因为私有化传闻而异动,盘面看不少投资者似乎更热衷于博弈该股的私有化方案及落地效果,并从中套利。

就拿今年2月走势来说,2月7日市场传言国药有意重启收购,当天午后该股异动拉升,盘中涨幅一度快速拉升至12.5%。而在2月22日该公司复牌后,中国中药更是直接高开超24%。时钟拨转到6月,公司的私有化进程也曾扰动盘面,例如6月26日该股便大跌11.72%。而若将时间线拉长,自从2021年传出私有化消息后,三年里中国中药因为私有化传闻而引发股价剧烈波动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

对于中国中药过山车般的走势,也有某股票论坛大V评价称:“私有化属于博弈价值,至于内在价值,港股比这估值好得多的多得是。”

图片2.png

预期落空后市场交易何种逻辑?

随着私有化预期落空,中国中药里的空头也终于候到了重拳出击的时机,今日该股开盘下杀,并成功跌破近年来股价运行箱体下沿,刷新过去11年来的新低。

根据公司公告,由于在截止日期前获得境外直接投资的批准未获满足,国药集团对中国中药的私有化建议失效,这也意味着中国中药在联交所的上市地位不会被撤销。

而伴随私有化进程的再度受挫,中国中药的投资逻辑恐怕也是时候需要做出修正了。

就业务来看,首先需要承认的是中国中药占据了一个优质赛道。以公司最主要的业务中药配方颗粒为例,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数据统计,2021年我国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达到252.45亿元,随着市场扩容,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32.18亿元。

市场持续扩张期间,中国中药的业绩稳定性实则很难令人满意。近五个完整年度看,公司的业绩高点还停留在2021年,彼时中国中药的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0.53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19.33亿元,而2023年公司的该两项数据则为181.22亿元、12.85亿元。另外,这五年间中国中药的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年增长率更是只有-5.15%。

图片3.png

今年上半年,中国中药的核心财务数据在同比口径下均录得负增长,其中收入为83.85亿元,同比降幅为9.9%;毛利为40.61亿元,对应毛利率48.4%,同比下滑了2.7个pct;同期,公司的归母净利润降幅更是超过了六成。

如此业绩,中国中药的成长属性显然有所欠缺。那么,公司的红利属性又如何呢?答案同样恐怕要令价值投资者们失望了。2022年报之后,中国中药便暂停了股息发放,这或许也是近年来红利股备受追捧但该公司始终无法吸引到太多长期资金的原因之一。

综合来看,尽管突发利空出来后中国中药在恐慌情绪下被砸出历史大底,但鉴于业绩缺乏向上弹性,叠加这两年公司又吝于分红,缺乏炒作要素的中国中药短期想要填上今天的坑恐怕并不容易。而就中长期而言,哪怕市场牛市氛围渐浓,但缺乏基本面成长预期的中国中药也可能很难会有超额收益,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参与价值仍然值得商榷。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