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前瞻|CRO搅局者:方达控股成第二个药明生物(02269)?

错过了药明生物,还要错过方达控股?

朋友圈对《我不是药神》的赞不绝口还在刷屏,生不起病的感慨仍在继续,激起了普罗大众对于医药的激烈讨论。其实在港股市场,也发生着一件关于制药的大事。

自今年港交所修改政策,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后,截止目前,已有6家未盈利的生物制药公司在港交所排队上市,2018年的港股市场,注定有生物科技公司表演的一席之地。

乘此风口,药物合同研究机构(CRO)也来凑一波热闹,欲上市分羹。据智通财经APP获悉,药物合同研究机构方达控股已于近日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申请主板上市,美银美林、高盛为联席保荐人。

对制药行业不熟悉的投资者可能不太清楚药物合同研究机构是做什么的,这里给大家简单普及一下。制药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及巨额资金却不一定能成功的产业,特别是原研药,过程充满风险。

美国目前处于发现阶段的药物化合物获得商业批准的平均成功率不足1%,用“九死一生”也不足以形容制药所面临的风险。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制药企业为了加速药物研发时间,控制药物研发风险、优化资源、降低成本,将部分研究、分析及开发外包出去,承接制药公司的外包,为制药公司提供独立开发服务的提供商便成为合同研究机构,方达控股正是这样一家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大家熟知的药明生物是国内最大的CRO。

目前,方达控股的业务单元包括在美国提供服务的药代动力学、安全和毒理学、化学、制造和控制三大类,在中国提供的生物等效性服务,在中国及美国均提供服务的生物分析。

701.jpg

图:方达控股业务结构

业务单元的多样化,也让方达控股的客户遍布海外。截止2017年12月31日,方达控股在公司的场所向407名客户提供服务,其中大部分为制药公司,包括美国的Janssen、BeiGene及Fresenius Kabi。于此同时,国内的扬子江药业、海正药业、绿叶药业均是方达控股的客户。

与优秀的企业合作,自己也将变得优秀,这句话放在方达控股身上再合适不过。2015至2017年,方达控股的收入由3985万美元增至2017年的7025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2.66%。

702.jpg

图:方达控股近三年业绩情况

毛利润由2015年的1652万美元增至2017年的3108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7.11%,年内溢利由453万美元增至1017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50%。

业绩的提升,自然带来了财务上的好转。毛利率由2015年的41.46%提升至2017年的44.24%,流动比率由2015年的1倍增加至2017年的1.55倍,杠杠比率也逐年降低,从2015年的38.34%逐年下降至2017年的20.95%。

由此看来,与制药公司融资研发药物相比,方达控股这类合同研究结构的业务确实更具稳定性,减少了业务扩张风险。正如一个故事里描述的那样,“如果有一座金矿,你要做的不是去挖矿,而是在山脚下卖工服、铁锹。”很明显,方达控股卖“卖铁锹”效果不错。

但“卖铁锹”也并不是无风险套利,方达控股同样面临着剧烈的行业竞争,在药品合同研究机构市场,充斥着众多大型老牌跨国合同研究机构。2017年,若以收入计,10大合同研究机构占据了市场37.7%的市场份额,这其中包括IQVIA、LabCorp、Paraxel、ICON及Charles River等大型合同研究机构。

而同年方达控股的市场份额不足0.5%,除了大型合同研究机构,方达控股亦面临着大量中小型合同研究机构争夺市场,这其中便包括龙化成、Boji及方恩医药、Medelis等。

即使方达控股用多样化的业务吸引客户,以带动公司过去三年业绩的快速增长,但面对剧烈竞争的市场,方达控股如何自处?作为CRO的搅局者,市场又将如何评估其价值?让我们拭目以待。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