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药不占药占比,药企喜提“政策底”

基药不占药占比,药港股企得“乐疯”……

时隔5年之久的新版《国家基药目录》终于在11月1日正式奔向了各省。

其中,反响最大的莫过于辽宁省。智通财经APP观察到,11月5日,辽宁卫计委官网发布《关于做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执行工作的通知》。一则执行《通知》原本没什么,但细看其内容,被纳入新版基药目录的药企们要“乐疯”,可谓“高潮”自现。

图片1.png

因为该省直接提出“国家基药不纳入公立医院药占比计算范畴。”这也意味着基药不占药占比了。

想这些年,药占比一直是悬着公立医院医生头上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目前二甲医院的药占比目前一般压缩在40%以下,甚至一个大三甲压缩在25%左右,稍有不慎,触犯政策红线,奖金顷刻被“罚掉”,以至于医生无药可用。

而辽宁《通知》中,让二、三级综合医院及中医院使用基药采购金额比例应分别达到35%和20%以上,专科医院及妇幼保健院,比照统计被综合医院可下调10%。以照药占比40%来算,基药采购应该在医院整体进购金额的8%到15%之上,这无疑是基药采购兜底,而且不占药占比,就是上不封顶。

如果你还没明白这笔经济账,智通财经APP直接挑明:医生不怕药占比这道“KPI”了,凡事能用基药的,就会一律优先使用基药,如此一来医生用的安心,入围产品销的开心。所以,药企不“乐疯”才怪。

“药占比”变成了过度医疗

在聊基药之前,智通财经APP还是想科普下“药占比”。其实,光从字面上就能理解,药品占用比例,更系统一点,即一家医院所销售的药品总金额占医院所有总收入的百分比。

从以往医院运营的经验来看,其收入主要分为药品收入、非药品的医疗收入、财政投入、其他收入。大医院的财政收入和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较小,基本上要靠自己赚钱维持运转,而收入的来源就是药品收入和非药品的医疗收入。

原本化药是能够带来不菲利润的(药价虚高、大肆开药),但是随着公立医院药品零差价销售,化药已经不能给医院带来利润了。于是,国家又采取了财政补贴一部分、医院自行消化一部分,同时提高医疗收费减轻医院压力。

这时候,非化药的医疗收入和中药收入就成为主要利润来源了,可药占比的任务还是不能丢,医院也不是吃素的,要不就控制药品使用,要不增加非药品的医疗收入。可大医院要维持大体量的运行,仅仅依靠减少药品的销售并不现实,尤其是带来不菲利润的中药。简单粗暴,做大医院提高医院总收或者增加非药品收入。

当然,不是所有医院都能扩大的,那就多给病人开点检查、化验、昂贵的耗材,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逐渐演变成了当前的“过度医疗”,最终让药占比任务平稳完成。

为什么要想方设法控制药占比?拿全球数据来比,药品价格在各国基本稳定,各国间差距很少超过2倍,但医疗服务价格相差悬殊,发达国家劳务价格往往超过发展中国家的10倍,印度可以跟美国相差将近30倍。

图片2.png

这就意味着,假如一个发达国家和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医药服务的实际构成一致,在发达国家,医疗费用中药品费用占20%,其余80%是医疗服务费用;而按照价格平移到发展中国家,药会稍微便宜一些,我们按照发达国家药费的一半计算,分子折合成为10了,但由于医疗服务价格可以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因此前面分母中的80变成了8,总分母也只有10+8=18,这样计算下来,发展中国家药占比很容易达到50%以上。

一句话,不控也不行,毕竟高于发达国家太多太多。

辽宁率先撕开“药占比”口子

既然控,为什么现在又酝酿放开?这就又绕回了上述讲的“虽然能控制乱开药物,但也滋生了过度医疗”的问题,简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既然如此,在医保控费、药品零差价的基础上,还不如逐步放开药占比,否则医生都不敢随便开药了,只知道辅助检查。

所以,从国家基药目录开始实施也未尝不可。

说回辽宁《通知》,除规定采购金额比例,智通财经APP从还了解到,要重点提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基药使用比例。医联体内部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基础用药目录要相互衔接、统一,实现上下联动,统一集中采购。临床科室要设置基药使用指标,并纳入考核,将基药使用情况作为处方点评的重要内容,对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基药的予以通报。

图片3.png

不用还给通报批评,这的确“史无前例”,辽宁显然下注了功夫。反过来,这也是履行了国家局的太对。因为国家对基药的态度,就是优先使用。

如9月19日,国办发布的《关于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8〕88号》中就强调,坚持基本药物主导地位,提示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医生优先使用;通过制定药品医保支付标准等方式,引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合理诊疗、合理用药。结合,辽宁《通知》显然能够刺激医院、医生对基药使用的积极性。

基药利好仍在延伸

基药使用积极性提高,入围药企品种的销量肯定要好于以往,尤其是那些独家产品。智通财经APP梳理发现,在新版基药目录中138个独家产品中,涉及港股上市公司的共6家企业,10个品种,其中三生制药(01530)的重组人干扰素a2a注射液独占4个。

图片4.png

但要说最受益最大,恐怕是东阳光药(01558)的奥司他韦颗粒。因为这款药物可是其“神药”,本身作为流感常规药物,用量就不是盖的,何况现在已直接纳入基药目录,还不占药占比,简直“岔着用”。

拿业绩来说,2018年上半年,期内营业额为人民币14.82亿元,同比增长123.8%。毛利为12.43亿元,同比增长130.0%。归属公司权益持有人溢利为6.345亿元,同比增长110.2%。

可威(奥司他韦)、尔同舒、欧美宁、欣海宁、喜宁的营业额佔总营业额的比重分别为91.3%、2.7%、2.1%、1.2%、1.5%,其核心产品结构未有发生变化。期内来自可威产品的销售收入为13.535亿元,较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6个月增长143.1%。

虽然到了三季报业绩不济预期,前9个月收入17.2亿元,毛利14.47亿元,毛利率83.98%,归母净利润6.8亿元,净利率39.5%;单季度营收2.4亿元,毛利率84.6%,归母净利润4795.6万元,净利率20.8%。

但要知道,流感的爆发主要集中于冬季,一直延续到次年一季度,第三季度的业绩不好太正常不过。按历史经验,若四季度、一季度有流感发生,可威的销量绝对是有增无减,估计又会上演“卖断货”的剧情。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每年约5-10%的成人和20%-30%的儿童罹患季节性流感,对应我国每年流感患者1.0-1.8亿人。按每疗程100元药物费用估算,市场空间在100亿元以上。另外,今年2月27日,该公司发布了《交易报告书》中评估时,预计可威胶囊、颗粒2018-2020年三年的销量增长率均为20%,但是卫计委公布的2018年Q1全国流感监测的发病病例为48.78万例,超过17年全年登记的44.07万例,反映流感疫情倾向于大流行。

也就说,东阳光药自己增速估计是非常保守的,若再次大流行,可威的销量增速至少可达到30-40%左右。并且,目前可威颗粒二、三级医院覆盖率78%、92%,可威胶囊二、三级医院覆盖率30%、60%,基层覆盖率仅1%。

考虑到进入基药目录,可以下沉到更深的基础市场、偏远市场,这块的增速完全有望达到30亿元的体量。

综合来说,在药占比逐渐取消的大背景下,入围国家基药目录的产品势必迎来“春天”。(田宇轩/文)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