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香港传真”,本文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观点。
12月18日,进驻香港24年的唱片老店——hmv——全线结业了。在香港买碟,又少了一个地方。
在此之前,屹立香港近30年的唱片店“香港唱片”也关闭了倒数第二家分店,并下线了官网,如今唯一一家位于尖沙咀海港城的分店恐怕也时日无多。
落下门闸的hmv门店 图/香港01
hmv的零售业务在海外早已一落千丈。而在香港hmv爆出清盘消息之前,股市便已出现大震动。
12月4日,港股代码08078的“hmv数码中国”暴跌将近87%(没错港股就是这么刺激), 从开盘的1毛4,跌倒了2分钱。后面几天“hmv数码中国”继续下跌,股价一度跌剩1分钱。
暴跌两个星期后,“hmv数码中国”发布了一份充满“无奈感”的公告,并宣布将清盘hmv的零售业务:
公告称,第一,2018年香港hmv零售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1%;第二,虽然香港hmv曾努力转型零售业务包括卖耳机等等,但是AirPods的兴起和其他因素又让hmv压力重重;第三,hmv零售抵不过互联网时代的洪流,清盘是万般无奈的选择。
据称,临时清盘人估计hmv欠债四千万港元。
一去不复返的鼎盛年代
八十至九十年代的香港,是唱片市场的鼎盛时期,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的统计,香港唱片业在1989年便收获了25亿的收入,这比全球唱片市场进入顶峰时期早了近十年。
1989年香港唱片的前身DoReMi 图/香港经济日报
张国荣、梅艳芳、陈百强、Beyond、谭咏麟......那个时候,只要他们的唱片一发行,必定是万人空巷。有些买家订购唱片,一下单就是上千张。而那时候想进hmv工作,还得经过严格面试,并且得对音乐有自己的见解。
hmv曾经的旗舰店 图/网络
彼时大大小小的唱片店遍布香港,hmv在1994年进入香港后,更曾在闹市区坐拥五层楼,且一度是全香港最大的门店,比现在苹果位于香港的旗舰店还壕气。
那时候,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不但卖CD卖到手软,有实力的公司还联合起来,担负起了发布销量榜单、举办签售会的使命,并一直延续至今。
1987的一份香港唱片榜 图/网络
而到香港参加签售会的明星不单单是本地歌手,包括Mariah Carey、英国摇滚乐队Suede(山羊皮乐队)、日本男星反町隆史等等,都曾是hmv的座上宾。
多次到香港hmv办签售会的Suede 图/网络
一时间,hmv这样的大公司成了整个音乐市场的风向标,能上他们的榜,能去那儿开个签售会,都倍儿有面子。十多年前,甚至有唱片公司为了推高自己的销量排名,在hmv大量订购自己家的货,然后再以低价把唱片批发出去,宁愿赔钱也要刷榜(看来刷榜的传统由来已久......)。
但十几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虽然音乐还在继续,但唱片本身的属性却发生了质的改变。
从介质变成情怀
香港音乐本身其实挺顽强的,你看最近刘德华的演唱会,黄牛越抓越多。只是在数字时代的洪流下,唱片已经从一种存储音乐的介质,变成了音乐爱好者的一份情怀和用来表达认同感的象征。
《哥哥的歌》
虽然这份情怀和象征的能量有时不可小觑——比如2016年收录了张国荣未曾曝光歌曲的唱片《哥哥的歌》成为当年最高销量的广东唱片——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已支撑不起香港闹市区动辄一个月上千万的昂贵店租!
香港“镭射唱片交易所“ 图/香港01
不光是hmv,一些香港的小型唱片铺子,也因店租压力而被迫关门。香港信和老字号“镭射唱片交易所”就是其中一例,他的创始人Carl说:“我从来不怨租金怎地如此疯狂高企,只怨自己没本事。但以后大家要做唱片铺的,尽可能一开始便买下那铺位吧!结果,你可能因为炒铺而名成利就,用剩下来的资金经营你心爱的唱片铺。”
香港传真(微信号:PressHK)查询国际唱片业协会2018年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虽然2017年全球录制音乐的市场较上一年增长了8.1%,但是实体唱片的收入还是下跌了5.4%,且跌幅也在扩大。更要命的是,全球实体唱片在2017年的收入,只有1999年的20%。
遭遇现实,一些大唱片零售公司转战网络平台。不过一些小店家则依旧坚挺在香港的角落,继续卖着十几年前的“金曲”,或是专营一些小众的音乐,比如香港本地新歌手的唱片,又或是粤剧。而在串流时代掀起的一股黑胶唱片复古潮,也让这些小型唱片店多了一个生存下去的理由。
依旧存活着的小型唱片店 图/香港01
剑走偏锋,或许是唱片店在香港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为数不多的方式之一,希望情怀的力量足够强大吧!
(编辑:朱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