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让海底捞(06862)“涮”出1500亿市值,可高估值谁来买单?

海底捞短期有望维持目前的增速,但是,随着一二线城市的逐渐饱和及公司业务向三线城市扩张,未来的增速势必出现下滑。

“吃货”年代,火锅显然不能缺席。

要知道,早在战国时期,火锅这一独特吃法便被国人创造,就算经历了千年,吃货们仍对火锅“无法自拔”。当然,提到火锅就不得不说海底捞(06862),这家火锅店靠着独到的服务迅速圈粉,随后火遍大江南北,相信去过海底捞的小伙伴都深有体会。

服务至上不说,其上市后的首份财报也颇为靓丽。

智通财经APP获悉,海底捞于近日公布的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59.5%至169.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8.1%至16.5亿元。在消息的引诱下,股价连涨,截至目前涨幅接近25%,市值超过1500亿港元,似乎在向大家诉说“优秀”怎么写。

图片.png

行情来源:富途证券

1个海底捞=10个呷哺呷哺?

智通财经APP获悉,海底捞和呷哺呷哺(00520)分别为火锅行业的龙头老大和老二,目前海底捞的市值1500亿港元,呷哺呷哺的市值144亿港元,以市值计算的话,1个海底捞=10个呷哺呷哺。

事实上,股价的高低从根本上讲是由企业的盈利能力决定的,2018年海底捞的营收169.7亿元,净利润16.5亿元,均是呷哺呷哺的3.6倍。事实胜于雄辩,呷哺呷哺怕是不服不行,没个十年半载很难追上。

图片.pn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作为消费类公司,营收增长最大的逻辑来自“量价齐升”。传统中餐往往无法通过扩张来实现量的提升,因为其口味依赖于厨师,无法标准化。然而,海底捞通过标准化料包+净菜,保证了每家店口味的一致性,使得异地复制成为可能。在上市后,海底捞凭借该优势大肆扩张,营收及净利润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门店的增多。

智通财经APP获悉,2018年海底捞新增门店193家,总门店466家,其中430家位于中国大陆,36家位于海外。同时期,呷哺呷哺新增门店168家,总门店886家。可以看出,两者均处于扩张期,不过,海底捞在扩张过程中保持较高的运营效率,呷哺呷哺则出现明显下滑。

图片.png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以翻台率为例,2018年海底捞的翻台率为5次/天,与2017年持平,处于最佳的状态(翻台率过高会影响顾客的用餐质量),呷哺呷哺的翻台率2.8次/天,较2017年的3.3次/天明显下滑。

在价格方面,海底捞人均消费由2017年的97.7元增加至101.1元,呷哺呷哺的人均消费由48.4元增加至53.3元,两者均出现上涨,成为带动营收增加的另一个因素。

海底捞一年发掉50.16亿工资

溯本追源,海底捞的成功来自管理模式、服务以及产业链的创新。

在管理模式上采用师徒制和计件工资制。以前,师傅教徒弟总要留一手,怕未来有一天徒弟抢了师傅的饭碗,在海底捞则不会如此,因为师傅可以在徒弟成为店长后收取提成,师傅和徒弟的利益紧密相关。

计件工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效率的问题。这样就能形成生意越好,工资越高,员工的工作意愿就越强烈,服务的越好,生意自然也就越好的良性循环。智通财经APP获悉,最近三年员工成本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6.2%、29.3%及29.6%,呈现逐年上升之势,2018年海底捞一共发了50.16亿元的工资,堪称“土豪BOSS”。

图片.png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在产品上坚持服务创新。说实在,海底捞的口味并非最好,但是其服务可以说是变态的好,比如,一些门店可以帮还在排队的顾客擦皮鞋。在服务行业中,没有几家公司能够真正的把顾客当成上帝宠,海底捞不仅能够了解并满足客户需求,而且还为客户创造需求。网上有关海底捞的故事也是不少,着实为其省了不少广告费,数据显示,其他开支占营收的比例于最近三年分别为4.8%、4.2%及3.9%,呈现下降之势。

最后,就是海底捞强大的供应链了。供应链中的主要公司就是颐海国际(01579),它是海底捞调味料的唯一供应商,2016年从从海底捞集团中拆分出来单独上市,可以说是海底捞的重要发展基石。

智通财经APP获悉,最近两年,海底捞来自颐海国际的采购成本分别为11.76亿港元和9.16亿港元,占总采购成本的21.23%和16.96%。而目前颐海国际市值接近400亿港元,这与海底捞的持续扩张息息相关,两者可谓相辅相成。

未来扩张存隐患

尽管管理等模式颇为成功,但摆在海底捞面前的并非“一帆风顺”,比如扩张的不确定性。

首先,一线、二线城市容量有限,且海底捞已经大量布局,未来的扩张方向倾向于三线及以下城市,但这些城市的消费水平有限,恐对其运营效率造成拖累。据财报,截至2018年底,一二三线城市的门店数量分别为106个、207个及117个,平均日销售额分别为16.6万元、16万元及11.8万元,且三线城市的翻台率及人均消费皆不如一二线城市。

图片.png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其次,同店销售增速出现下滑。尽管人均消费价格在上涨,但是海底捞的同店销售增速由14%降至6.2%。随着门店数量增多分流老店以及尝鲜过后,同店销售高速增长时期结束。不过,6.2%处于健康水平,倘若继续下滑,未来即使继续扩张,营收入增速也会下滑。

还有,与之相关的成本呈现快速上涨之势。2018年,在营收快速增长的同时,成本也在飞速上升,原材料成本、员工成本、物业成本、水电开支等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有小幅攀升,其分别上涨了0.3%、0.3%、0.1%及0.2%。而且,公司业务在向三线城市扩张的过程中,相应的物流成本也会攀升。

综合来看,受益于门店数量增加及人均消费价格的上涨,海底捞短期有望维持目前的增速,但是,随着一二线城市的逐渐饱和及公司业务向三线城市扩张,未来的增速势必出现下滑。目前海底捞的估值(PE)为75倍,远远高于科技股腾讯(00700)、阿里巴巴(BABA.US)等,未来若不能维持高增长,估值的回归成为必然。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