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沈建光博士宏观研究”,作者:邢自强
三个结构性因素使得美国通胀在中长期卷土重来的压力不可小视,因为过去30年抑制通胀、提升生产率的三个因素现在开始逆转,分别是Trade(贸易全球化的逆转)、Tech(科技巨头化的逆转)、Titans(收入分配偏向企业化的逆转)。
2021年4月10日,阔别两年的“清华大学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云端回归。
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PBCSF)主办、京东科技集团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 和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CFD) 承办的 “清华大学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2021全球经济与政策展望”在27个平台全网直播,受到近百家媒体瞩目,直播观看人数超千万。
本届论坛以主旨演讲+圆桌讨论两部分组成,采取线上参会、全网直播的形式,让观点交流、思维碰撞畅通无阻。论坛邀请到二十余位重量级嘉宾相聚云端,围绕全球经济展望、中国宏观经济和政策展望、后疫情时代的货币和信用、碳中和与宏观经济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出席“全球经济展望”分论坛并发表演讲。他认为,目前全球经济面临三十年未有之变局,美国这轮通胀压力不一般。美国正在打造的“高压经济”旨在促进中产阶级、蓝领工人的全民就业,不仅仅追求GDP增长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还要实现中低收入群体受益。但难以避免的副作用是通货膨胀。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过热,通胀很有可能到今年底或明年初上探到2.5%以上。此外,三个结构性因素使得美国通胀在中长期卷土重来的压力不可小视,因为过去30年抑制通胀、提升生产率的三个因素现在开始逆转,分别是Trade(贸易全球化的逆转)、Tech(科技巨头化的逆转)、Titans(收入分配偏向企业化的逆转)。面对美国经济政策左拐、进入高压经济学的态势,中国十四五规划战略举措聚焦提升生产率、防止经济内卷。
以下为发言全文,未经嘉宾审阅:
刚才诸位发言嘉宾已经谈到今年中国所处的全球经济环境跟去年不同。去年基本中国一枝独秀,关键词是“抗疫经济学”,疫情防得好就是生产力。今年西方发达经济体会强势归来,尤其是美国。全球经济的关键词变成“美国的拜登新周期”。我也认同,本身没有太大争议。去年中国一枝独秀,相当于在全球经济还是悬崖百丈冰的时候犹有花枝俏,今年中国算是政策率先恢复常态,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实际上现在全球经济可能面临的是30年未有之大变局,可能造成的现象是这轮新起来的通胀压力不仅仅是短期美国经济过热引发的周期性通胀,而是长期的结构性通胀压力。大家可以看到拜登新的“高压经济学”对全球和产生的外溢效应。中国应该怎么应对?我觉得方式方法可能略有不同。
拜登正在打造的“高压经济学”会导致通货膨胀卷土重来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顾名思义,“高压经济学”对外延续对中国经贸的摩擦性高压竞争,以冲突的方式在高科技安全(甚至在货币领域)开展长期竞争和博弈,在产业链上也更强调自主化回流。对内,拜登试图使大规模财政刺激配合货币政策,将美国经济拉回疫情之前的增长轨迹,更重要的是把美国广大的中低收入群体拉回到全民就业的状态,改善劳动力市场,实现工资上涨。他和他的财政班子屡屡表示“高压经济学”的方向和美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治理思潮不一样,旨在通过基建刺激、财政转移支付、劳动者培训甚至税收制度调整,实现包含中等收入群体的全民就业,而不只是让GDP增长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他们还想部分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所以,就像刚才各位介绍地这样,今年和明年,美国通胀可能会起来,背后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政策有力度,推出高压经济学。它可以利用自身储备货币地位、铸币权和全球对美元体系的信任,政策力度极大。第二,疫苗有效果。疫苗接种情况在全世界发达国家中比较领先,支撑它的是深层积累的科学实力和组织实力。第三,美国的消费者有余粮。目前美国消费者有高达2万亿美元多余储蓄。一旦真正的能够该吃吃、该喝喝、该旅行旅行,这些多余储蓄就能爆发性地释放出来。这背后的原因是财政有直达效果,而且美国居民的资产负债表没有伤筋动骨,非常健康。
在这三大因素推动之下,今年美国经济可能呈现过热的情景,甚至高过刚才各位提到的8%或者更高的增长率。这显然会促使通胀周期性卷土重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实施高压经济学,推动劳动力市场,使工资上涨的过程中,生产率并没有同步上涨。通货膨胀就是难以避免的副作用。在美国经济可能过热的局面下,我判断美国通胀可能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上探到2.5%甚至更高的水平。
如果通胀仅仅是周期性上扬,那么可能大家觉得也就是昙花一现,但是,我觉得有三个结构性因素使得美国本轮通胀和过去三十年不太一样,在中长期继续高企的压力不可小觑。在过去三十年,有三个要素抑制了通胀,提升全球生产率,我称之为“3T”,即贸易全球化-trade,科技的巨头化-Technology giants,以及收入分配偏向企业化-Titan。
第一,贸易。拜登担任总统后,尽管中美之间不会全面脱钩,但很多竞争和摩擦将长期持续存在。美国会强调产业链自主,逆全球化趋势不改。第二,包括美国、欧洲、中国在内,全球都在反思科技企业。过去一味扶持科技平台企业利用研发提升效率。当时觉得这样能提升效率、抑制通胀、提升生产率。现在大家开始反思,要加强监管,反垄断。对数据使用和数字税的关注,在世界各国成为新的思潮。第三,收入分配领域。过去三十年,劳动者在美国GDP分配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现在可能要逆转,譬如拜登的高压经济学刺激方案里面包含很多对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直接转移支付,对基础建设投资产生溢出效应,以及培训劳动者技能的内容。拜登在考虑对企业加税来支持这么大的基建刺激计划,考虑对中低收入群体提高联邦最低工资。过去收入分配有利于企业、不利于工人的现象可能会逆转。过去抑制通胀的“3T”因素出现三十年以来第一次大逆转。未来通货膨胀卷土重来的结构性压力也不容忽视。这是美国“高压经济学”带来的一个新的结果。换句话说,他的经济政策思潮可能在左转。
这对中国有哪些启示?中国去年打好疫情防控上半场,经济一枝独秀,但是,疫情的防控和经济复苏是全场战役,怎么尽快打好下半场?一旦发达经济体快速打疫苗实现群体免疫,相互重开边境,重启跨国旅行,那么中国就可能在重启边境上被“落后”,中国经济复苏产生的正面外部效应很难被其他贸易伙伴所分享,基本上变成自己跟自己玩,内循环搞的很好,贸易伙伴享受不到真正带来的外溢效应。除了出口货物到国外以外,中国的对外经济联系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中国人国际出行带来的服务贸易方面的较大逆差。目前看来,如果今年或明年,中国接种疫苗实现群体免疫的速度慢于发达国家,那么可能难以尽快恢复。如果中国迟迟不能及时打好疫情下半场,参与中欧投资协定或亚洲15国RCEP的国家享受不到中国的正面外部性,那么在短期和中期政策方面的决策可能会有所改变。
中国应对拜登高通胀、高压经济学时要采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式,积极打好疫情下半场,实现群体免疫,让中国经济外部性大市场被更多贸易伙伴分享。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世界多极化趋势,利用好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求平衡的想法,使中欧投资协定和RCEP落地。这个意义不亚于中国二次入世。谢谢!
(智通财经编辑: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