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本周关注美联储核心指标,投资者寻求抗通胀资产

作者: 万得资讯 2021-05-24 08:00:42
市场基本上已将通胀作为决定性因素,来判断今年是否真的出现板块轮动,还是去年胜出的科技股和成长股仍将保持优势。

本周投资者关注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数据报告,这些数据反映了美国通胀状况的最新情况,投资者和消费者都对经济复苏期间物价上涨的前景感到不安。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将于周五公布4月份个人消费支出(PCE)指数。据经济学家预计,与去年相比,该数据4月份预计将增长3.5%,为2008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在3月份同比增长2.3%之后,这一增速也将加快。按月计算,个人消费支出可能上涨0.6%,比上个月的0.5%有所加快。

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4月份核心个人消费支出预计同比增长2.9%,这将是20多年来的最大涨幅。

美联储能否维持宽松政策?

尽管核心个人消费支出是美联储多年以来青睐的通胀指标,但本周通胀报告预期中的飙升不太可能立即引发美联储的担忧。美联储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曾多次表示,他认为今年的通胀压力将是"暂时的",主要反映出基数效应,因今年的数据基于去年的低迷水平。此前数年,通胀水平远低于美联储的目标。

在美联储最新的货币政策声明中,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写道:“随着通胀持续低于这一长期目标,委员会的目标是在一段时间内实现通胀率适度高于2%,这样一来,通胀率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水平为2%,而长期通胀预期仍将稳定在2%。”换句话说,美联储已经暗示,随着经济走出疫情过后的复苏进程,货币政策将保持不变——利率接近于零,美联储以每月1200亿美元的速度购买资产。

不过,市场暗示,它可能需要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能同意通胀飙升不会持久,也不会促使美联储改变目前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定位。近几个月来,受通胀担忧影响,成长股和科技股等较长期资产尤其承压,因利率上升可能削弱未来获利潜力。信息技术类股今年迄今的表现明显逊于更广泛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在2020年表现强于大盘后出现逆转。

Clearnomics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ames Liu表示:“市场基本上已将通胀作为决定性因素,来判断今年是否真的出现板块轮动,还是去年胜出的科技股和成长股仍将保持优势。”“在今年的整个过程中,你都看到了这种反弹。”

在本周的个人消费支出(PCE)报告出炉之际,其他一些通胀数据也超出预期,显示消费者价格和生产者价格均出现上涨。政府数据显示,上个月的总体消费者价格上涨了4.2%,比预期的要快。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价格4月份上涨0.9%,较上年同期上涨3.0%。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也高于预期,4月份核心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去年同期上涨了4.1%,而此前预期的涨幅为3.8%。一些经济学家表示,这些强于预期的增长可能预示着本周个人消费支出数据有一些上行风险。

野村证券(Nomura)首席经济学家刘易斯•亚历山大(Lewis Alexander)周五在一份报告中写道:“4月CPI数据强于我们的预期,表明临时性因素、半导体短缺的压力以及受疫情影响行业的需求复苏带来了更多的正面影响。”

市场寻求抗通胀工具

对投资者来说,风险很高。通货膨胀降低了传统政府和公司债券的价值,因为它降低了它们固定利息支付的购买力。但分析师表示,这也会推高利率,增加企业投入成本,从而损害股市。与此同时,传统抗通胀资产黄金则位于历史高位,让不少投资者望而却步。

英国资产管理公司施罗德(Schroders)策略师马科维茨(Sean Markowicz)的研究显示,从1973年初到去年12月,在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低于3%并不断上升的12个月周期中,股市有90%的时间实现了经通胀因素调整后的正回报。但在通货膨胀率高于3%并不断上升的时期,这一比例降到了48%。

投资者寻求对冲通胀风险的资产,通货膨胀保值债券(TIPS)提供了最直接的选择,因为当CPI上升时,它们的利息和本金会自动增加。当投资者购买通货膨胀保值债券时,该债券的收益率低于相同期限的名义国债,但投资者最终可以获得更好的回报,这取决于债券期限内的通货膨胀率。

但FHN Financial利率策略师Jim Vogel表示,"如果美联储决定是时候抗击通胀并升息,TIPS的实际收益率将造成损失,即便存在通胀。"

历史经验表明,当通胀特别高的时候,可能有比TIPS更好的对冲。根据马科维茨的研究,在通胀率低于3%并不断上升的时期,通胀保值债券回报率超过通胀率的比例为71%,但在通胀率高于3%并不断上升的时期,这一比例仅为63%。

本文选编自“万得资讯”,智通财经编辑:张金亮。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