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发稿日,港股有近百家制药和生物科技企业发布了2021年度中报。
整体来看,上半年传统有产品收入的药企整体增长明显放缓,而刚刚步入商业化的药企业绩相对亮眼,但商业化仍难题仍然待解。营收的放缓并没有影响药企对研发的投入。大分子药物仍是各大药企研发的重点;小分子的创新也同样是药企愿“下功夫”的地方;细胞疗法、ADC、mRNA药物、PROTAC等前沿技术已不再是少数者的游戏,而是各大药企突破创新瓶颈的重要途径。
01 增长的&下跌的
市值是业绩和未来管线估值的综合指标。综合这108家企业年初迄今涨跌幅来看,涨跌势力相当,有51家生物制药企业上涨,3家平盘,54家下跌。市值(股价)涨幅较大的企业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明显受益于疫情,譬如开拓药业-B(09939),年初迄今股价涨幅高达588.34%,为涨得最猛的企业。开拓药业的增长主要受益于新冠特效药普克鲁胺的优异表现,普克鲁胺上半年先后获得FDA、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等监管机构同意,正在全球开展治疗新冠患者的注册性III期临床试验,又与复星医药(02196)达成该产品在印度和28个非洲国家的商业化的合作,与Etana在印尼达成该产品的商业化合作。
一种是受益于新业务的迅猛增长,譬如金斯瑞,其年初迄今股价涨幅也达到了228.9%,巨幅增长促使其有了冲击千亿市值的机会。这一增长主要归因于其生物药CDMO、基因和细胞治疗产业链的良好发展预期,包括高瓴资本投资了其孵化的蓬勃生物,前身金斯瑞生物药事业部,包括细胞疗法子公司传奇生物在取得持续进展。
最后一种是综合多种因素。譬如复星医药,年初迄今股价累计涨幅接近40%,该公司随之成为千亿市值俱乐部一员,并成为港股市值排名第6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半年,复星医药实现营收169.52亿元,同比增长20.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4.82亿元,同比增长44.77%。
归其主要因素,一是与mRNA新冠疫苗有关,该疫苗在港澳地区纳入了政府接种计划,上半年实现收入超过5亿元,也是国内亟待获批的唯二的mRNA疫苗;另外,上半年其合营公司复星凯特的奕凯达成为了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疗法。
市值下跌较大的企业也有共性,譬如高估值的消化、业务进展缓慢等因素。其中跌超千亿市值的有三家:京东健康(06618)、阿里健康(00241)和翰森制药(03692),三家企业市值几乎砍半。
京东健康曾在去年下旬突破6000亿港元,被寄予过成为港股市值第一的医疗保健企业。8月26日,汇丰研究下调了京东健康的目标价,并指出管理层相信监管转变是利好行业长远健康增长,短期或会带来不确定性,虽然情况不稳,但相信政府仍愿意支持网上药房的行业,而公司也有能力可以助政府达至中央化和数码化的目标。
02 千亿市值药企 & 商业化的那些新贵
截至发稿日,港股千亿市值的制药和生物科技企业共有12家,为4+2+4+2的格局,包括4家转型创新的“老一代药企”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01177)、石药集团(01093)、翰森制药(03692),两家生物新贵百济神州(06160)和再鼎医药-SB(09688),以及4家CXO公司药明生物(02269)、药明康德(02359)、康龙化成(03759)和(03347),两家互联网医疗巨头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
在千亿市值上下徘徊的还有信达生物(01801),往下还有金斯瑞(01548)、康希诺生物-B(06185)、和黄医药(00013)、荣昌生物-B(09995)等几家特色潜力股一直在向千亿市值冲刺。
从排名上来看,药明系包揽港股市值前二,无论是生物药CDMO药明生物还是CRO药明康德,市值均超4000亿元,遥遥领先于一众药企。
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双子星”虽然守住了TOP5席位,但两公司股价已然折半,年初至今跌幅分别达到53.33%、50.74%,为千亿市值中跌得最惨的两家。
整体来说,制药企业市值的绝对值较其他医疗健康行业偏低。市值前五中仅有百济神州一家Biopharma,市值约2100亿元,年初累计至今涨幅10.83%。12家千亿市值倒数4家全为药企。
从2020年开始,港股也有很多Biotech陆续进入了商业化阶段,对于他们来说,商业化大考成绩究竟何如?
信达是最早进入商业化阶段的药企之一。今年上半年信达生物实现产品收入18.5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1.4%,主要是拳头产品达伯舒(PD-1)同比快速增长及四项新产品收入贡献显著所得。这一期间,信达用于治疗胆管癌的FGFR2抑制剂达伯坦在台湾市场率先获批,商业化品种增加至五款。这意味着信达需要更强的商业化能力,据其中报披露,信达已建立起逾2000人商业化团队,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的超4700家医院。
百济也是为数不多拥有多款商业化产品的生物新贵。上半年,百济神州实现产品总营收2.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87亿元,汇率6.478),同比增长107.95%;净亏损额为4.14亿美元,同比减少40.99%。
百济神州收入主要源于五款产品:PD-1“百泽安”、BTK抑制剂“百悦泽”、PARP抑制剂“百汇泽”、IgG2单抗“安加维”,以及自BMS引入的产品“瑞复美”、“维达莎”等。其中,百泽安第二季度在中国的销售收入为7490万美元(约合4.85亿元),同比增长154.76%;百悦泽销售收入4240万美元(约合2.75亿元),同比增长505.71%;而百汇泽自2020年5月在国内上市以来,已实现销售收入220万美元(1425.16万元)。
上半年,百济销售、一般和行政管理费用(以下简称“销售费用”)为4.14亿美元,同比上涨79.29%。根据最新的招股书披露,百济全球商业化团队超过1800人。
与诸多有商业化品种但却未实现盈利的Biotech不一样,康希诺是其中的少数。2021年上半年,康希诺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22亿元,同比增加49,532.59%~54,495.85%,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9亿元到10.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实现扭亏为盈。商业化上,康希诺将其MCV4疫苗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推广权给了辉瑞。该公司在年报中称,已组建了市场营销核心团队,已可覆盖全国十余个核心省级市场,包括江苏、山东、河南、四川、广东等人口大省。
03 未来看点:管线硬碰硬
百济在研发上的投入向来“舍得”。从2019年的9.2亿美元(约59.7亿元)到2020年84.52亿元,百济在研发投入上多次力压一众药企,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已达6.77美元(约43.7亿元)。其所投的资金也转化为管线上不断增长的项目数量和进度。
8月25日,百济神州在全球研发日投资者电话会上,公布了其最新的早期研发管线布局与开发进展。据百济神州透露,其目前在临床前项目超过50个,其中约有一半具备Fist-in-class潜力,10多个项目将在未来24个月内进入临床阶段。
在百济的管线中,BTK、PD-1、PARP靶点已经实现商业化。第二梯队中的TIGIT、OX40、TIM3等靶点不仅更具创新性,进展也十分迅速。
其在研抗TIGIT抗体ociperlimab(BGB-A1217)是当前开发进程中最先进的抗TIGIT抗体之一,与PD-1之间有协同作用,能够增强PD-1的抗肿瘤活性。目前,ociperlimab联合百济神州的抗PD-1抗体百泽安®的AdvanTIG-302全球III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用于治疗PD-L1高表达且无致敏EGFR突变或ALK易位的一线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今年5月,其在研药物HPK1抑制剂BGB-15025胶囊临床申请正式获得NMPA受理,用于治疗实体瘤。百济神州的首款自主研发具有First-in-Class潜力的候选药物也随之进入临床阶段。
除了小分子和抗体领域,百济神州在前沿技术方面也增大了布局,涉及PROTAC(蛋白降解)、ADC(抗体偶联药物)、CAR-NK细胞疗法、mRNA疗法等。目前,百济神州临床前团队规模已超过650人,预计在今年底将达到800人。
再鼎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并不输以自研为主的生物技术公司。2020年,再鼎研发投入达到2.2亿美元(约14.3亿元),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3.46亿美元(约22.6亿元),已超去年全年投入,同比增长达239%。截止今年6月,再鼎的研发人员已有594名。
在其管线中,引进自Mirati的高选择性的强效口服小分子KRASG12C抑制剂Adagrasib预计于2021年下半年公布最新数据,并于2021年第四季度在美国提交可能用于治疗曾接受过全身治疗的KRASG12C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新药上市申请。引进自安进的Bemarituzumab被FDA授予了突破性疗法认定。Bemarituzumab是一款具First-in-class潜力的抗体药物,作为针对FGFR2b过度表达的肿瘤靶向疗法,正在进行用于治疗FGFR2b过度表达的胃癌及胃食管交界处癌的研究。
除了授权引进的药物外,再鼎也公布了其自研产品的新进展。ZL-1102是一款IL-17新型人源纳米抗体,预计将发布全球I期研究的初步数据解读;靶向CD47的单抗ZL-1201正在进行I期临床研究;具有First-in-class潜力的靶向CDC7的ZL-2309将于今年年底前启动II期概念验证性研究。
创新并不是后来者才有的权利,传统药企也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创新能力。2020年,石药集团在研发上投入了28.9亿元,同比增长44.45%。过往3年,石药集团研发费用复合增长率达到46.7%。今年上半年,石药的研发投入达16.13亿元,同比增长11.0%。
目前,石药集团在研项目约300项,其中小分子创新药40余项,大分子创新药30余项。此外,石药对于前沿技术的布局也十分丰富,包括PROTAC、双抗、三抗、ADC、纳米药物、mRNA疫苗、小核酸药物等。其中,在小分子药物领域中,重点布局了PROTAC、LYTAC以及基于AI技术的筛选平台;在纳米药物递送方面,石药系统布局了纳米脂质体、白蛋白纳米制剂,以及递送核酸药物的脂质纳米颗粒等多项技术。
除了内部研发外,石药还加强了与外部合作的业务布局。8月23日,石药与康宁杰瑞达成合作,获得了靶向HER2的抗体药物KN026在中国内地(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或台湾)用于治疗乳腺癌及胃癌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
从多家公司管线布局中可以看出,ADC、细胞疗法、mRNA疫苗等多种前沿技术均是重点布局的赛道。而在前沿技术赛道中,多家公司也有亮眼的表现。
在ADC领域,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的上市为中国市场带来首个ADC药物。8月9日,荣昌生物以最高26亿美元(约168.3亿元)的价格将维迪西妥单抗亚洲区(除日本、新加坡外)之外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益许可给了Seagen,同时创造了中国单药授权金额新纪录。今年上半年,荣昌生物研发投入达3.27亿元,同比增加73.5%。
在细胞疗法和mRNA疫苗领域,复星医药均是大赢家。随着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商品名:奕凯达)的获批上市,国内市场也迎来了首款CAR-T细胞疗法。而随着复必泰® (mRNA新冠疫苗,即BNT162b2)在港澳地区纳入政府接种计划,复星医药2021年上半年实现了超5亿元的收入。
本文选编自“E药经理人”,作者:Jessie Crystal;智通财经编辑:李均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