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商ChargePoint(CHPT.US)于2021年完成SPAC上市后,一场由各大充电桩厂商带动的上市潮正式开启。
行至2022年,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粮草”,充电桩行业的资本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市场热度更显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方面,澳大利亚充电桩厂商Tritium(DCFC.US)自1月中旬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后,便曾两次冲高熔断交易,创下连续两天暴涨超100%的佳绩。
另一方面,据瑞思教育(REDU.US)于8日发布的一纸公告显示,公司与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市场运营及技术服务商Dada Auto Inc(简称“NaaS”)签订合并协议,意味着NaaS即将借助瑞思教育登陆纳斯达克,则将这场充电桩厂商的资本化盛宴推向了新的高潮。
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业发展至今,来自世界各地已登陆或即将登陆美股的几大充电桩厂商究竟实力几何?又有何差异?本文将带读者一探究竟。
美股充电桩厂商基本信息盘点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经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至今,一众充电桩厂商也已陆续走向资本舞台中央。本文将主要围绕国际资本市场上几大充电桩厂商(包括ChargePoint、Blink、EVGO、Tritium、NaaS)进行探讨。
来源:市场数据,智通财经APP梳理
ChargePoint(CHPT.US)
作为全球最早布局充电桩并最早登陆资本市场的公司之一,ChargePoint成立于2007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目前,ChargePoint已成为美国桩企龙头,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平台之一。据市场消息,ChargePoint于2021年初在北美的市场份额已达到73%,主要聚焦于2级充电桩。
除在北美占据领先地位外,公司早于2017年便曾公开面向欧洲的业务拓展计划。目前,ChargePoint已于欧洲市场16个国家开展业务。2021年初,ChargePoint通过SPAC方式登陆纽交所,IPO估值达24亿美元。
来源:ChargePoint路演材料
Blink Charging(BLNK.US)
Blink Charging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美国弗洛里达州,为美国第二大电动汽车充电桩公司,目前于纳斯达克上市。
产品方面,主要以二级充电桩和高压快速充电桩为主。除充电桩硬件外,Blink还提供一款基于云的软件Blink Network,可运行、维护和跟踪各种Blink EV充电站和相关的计费数据,并为业主、经理和停车场公司提供基于云的服务,从而实现远程监控电动汽车充电站的管理和支付处理。
EVgo (CLII.US)
EVgo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于2021年7月通过SPAC于纳斯达克上市。EVgo主要向向电动汽车车主提供eVgo网络、家庭充电解决方案、工作充电解决方案和自由站计划。成立以来,公司在直流快速充电桩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为拥有美国最大公共DC快速充电网络的充电桩厂商,共覆盖美国35个州。
迄今为止,EVgo所提供动力已驱动电动车行驶2.82亿英里,所服务电动车驾驶员已促进美国碳足迹减少114000公吨。
来源:EVgo路演材料
TRITIUM(DCFC.US)
Tritium是几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充电桩企业中历史最悠久的企业,成立于2001年。同时,Tritium也是除即将上市的NaaS外上市最晚的企业,于今年1月26日通过SPAC方式登陆纳斯达克,IPO估值约12亿美元。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Tritium来自澳大利亚,与EVgo定位类似,产品专注于直流快速充电器的硬件和软件生产,公司推出了全球首个公用“即插即充电”方案。
NaaS
此次与瑞思教育达成合并协议的NaaS则为中国领先的综合性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商,为几家标的中唯一一家聚焦中国市场的充电桩企业。目前,NaaS于中国充电桩市场占据领导地位,尤其在快速公共充电桩领域占据了绝对领先地位。
根据公告信息,此次瑞思教育与NaaS的交易中,NaaS整体估值约5.87亿美元。交易完成后,NaaS及瑞思教育现有股东将分别持有合并后公司92.9%及7.1%的股份。交易预计将于2022年年中完成交割。
商业模式有何差异?
当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大类:充电运营商主导模式、车企主导模式、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主导模式。
其中,充电运营商主导模式下,由充电桩企业完成充电桩业务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并为用户提供充电服务的运营管理,对企业资本实力要求较高。同时,该模式服务内容和场景布局更加市场化,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单桩利用率及充电服务费。
车企主导模式主要分为两类:自主建桩模式中,车企需支付高成本建造及后期维护。车企建桩的收入为电费差价和服务费,由于只面向车企固定车主,客户群体较为单一,因此很难实现盈利。合作建桩模式下,车企在和充电运营商合作建站,车企提供客户群体,充电运营商提供能源供给与技术支持,实现双方共赢。
另外则是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主导模式,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为充电运营商提供全系列服务,将不同的充电运营商的充电桩接入到自家平台。通过一站式后台、在线管理,低成本运维,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充电体验。
从商业模式来看,各家充电桩厂商的盈利模式均离不开硬件、软件、服务三个维度。但由于所聚焦市场和产品定位的差异,几家厂商在盈利模式的侧重上也各有千秋。
其中,Chargepoint为较典型的采用轻资产模式的厂商,其采取与充电桩投资方共建的经营模式,即充电桩所有权属于投资方,运营与维护则由ChargePoint完成。这一轻资产模式也助力了Chargepoint的低成本迅速扩张,造就了其北美市场份额第一地位。
该模式下,Chargepoint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商业充电桩销售及软件与维护服务;2.家用充电桩销售、Multi Family(月付)及终身订阅服务;3.旗舰服务:充电桩销售、Saas优化、软件及维护服务。
Blink Charging除对外销售外,同时也自营一部分充电桩,商业模式更多元。相比ChargePoint,Blink承担了更多成本,但客户粘性相对较高。收入构成来看,Blink的盈利模式主要分为四个来源:Blink-Owned(全包)、Blink-Owned(混合)、Host Owned、订阅即服务(Subscription as a Service)。
其中,Blink-Owned(混合)模式下Blink允许部分站点提供充电桩给顾客,由Blink支付成本并进行管理,同时Blink从站点处分享更多收益。
EVgo则采取全集成商业模式,包含充电桩的开发、所有权及经营权。从收入结构来看,EVgo收入主要来源于四个部分:充电收入(零售、OEM、车队)、监管信贷销售、辅助收⼊、来自OEM的网络收入。
Tritium的商业模式则明确围绕硬件、软件、服务三个维度展开。除硬件销售外,公司在软件方面提供3G及4G付费连接套餐、屏幕营销及广告平台、包括预测分析、数据货币化平台和轻量级支付管理功能在内的付费平台模块等;服务则主要包括设备调试及维护。
NaaS商业模式主要分为三大部分:1.移动服务/充电桩连接:用户通过NaaS的多品牌充电桩网络满足其充电需求。2.硬件销售与维护:充电桩销售。3.站点服务:向站点运营商提供外包站点管理及非充电服务(如零售、洗车等)。
整体而言,NaaS更偏向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主导的商业模式,与Chargepoint类似,采取较轻资产化的发展模式。
各大厂商全球市场份额对比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截至2021年10月底,于ChargePoint网络中安装并激活的充电桩端口达16.3万个。其中,可通过漫游继承访问的端口达到29万个。截至2021年底,ChargePoint共完成8743万次充电服务,累计充电量8.56亿度,驱动电动车行驶43亿公里,替代4.07亿升汽油。
2021年第三季度,Blink已在13个国家部署近3万个充电端口。其中,从充电桩数量分布来看,Blink于美国及其他海外市场的市场比重分别为63%及37%。
来源:Blink Charging路演材料
据EVgo公布的最新数据,公司于美国拥有超过1400个充电桩,其中快速直流充电桩超过800个。值得一提的是,EVgo于美国DCFC市场目前已占据了绝对领先地位,于美国DCFC市场份额达到80.7%。相比之下,Blink及ChargePoint在美国DCFC市场的市场份额仅为5.7%及2.5%。而在美国充电桩总规模方面,EVgo所占据市场份额仍较小。
数据来源:EVAdoption
目前,Tritium已于全球41个国家实现5250个以上的DCFC充电桩销售。据公司路演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3月,Tritium于全球的市场份额分别为: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市场75%、欧洲市场20%、美国市场15%。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到,目前,NaaS于中国市场所覆盖充电桩数量达约24万个,其中近70%为直流快速充电桩,所服务电动车驾驶员达180多万名。其中,通过NaaS交易的累积电量约1700 GWh,约占全国公共充电量的15-20%。
中、欧、美三大主流市场前景展望
近年来,随着全球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销量持续上涨,全球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也迎来蓬勃发展。
从新能源汽车销量表现来看,中国、欧洲市场平分秋色,美国市场渗透率则略低于全球水平。在这一背景下,全球公共充电桩数量持续上升。据国际能源署IEA公布数据显示,2015-2020年,全球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建设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7.98%。
其中,2020年全球公共充电桩数量130.8万个。具体而言,全球公共慢充桩数量达到92.2万个,占比全球达70.5%;公共快充桩数量为38.6万个,占比达29.5%。
而从全球各主要市场来看,中国市场方面,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261.7万台,同比增加70.1%,年充电总电量111.5亿kWh,同比增加58.0%,充电桩建设总量随2021新能源汽车放量明显。
如是金融研究院曾在其研报中做出预测,其表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规划至2020年底“桩-车”比达1:1,而这一数值如今尚未实现。采取保守估计,预计2025年充电桩建设总量可达千万台以上,对应GAGR为43.01%。
欧洲市场方面,据Virta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欧洲公共电动汽车充电器规模达17.5万个,预计到2025年公共电动汽车充电器将达到130万个,于2030年将达到290万个。
美国市场方面,据美国能源部估计,目前美国约有4.8万个地点约有12.2万个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麦肯锡在一份报告中称,预计2030年美国电动汽车充电能量需求有望达530亿千瓦时,即将到来的电动汽车浪潮将带动20倍增长。
展望全球电动车充电桩未来发展趋势,IEA则在《Global EV Outlook 2021》报告中预测,基于各国最新政策(Stated Policies Scenario)及可持续发展方案两种情形,预计全球充电桩预计保有量将于2025年分别达到4580/6500万个,预计2030年全球充电桩保有量将分别达到12090/21520万个。
整体来看,中国无论在新能源汽车增速还是总销量方面,均处于全球首位。作为全球充电桩第一大技术来源国,中国也为目前充电桩赛道上最具发展前景的市场。此外,出于对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视,欧洲市场为目前电动车渗透率最高的主要市场,也是当前全球电动车销量第二大的市场。相比之下,美国市场在电动车渗透率方面仍较中欧有较大差距。
来源:virta.global
而从当前各大主要充电桩厂商市场布局来看,除Tritium占据了澳洲市场75%市场份额,及NaaS聚焦中国市场以外,其余几大充电桩厂商均以美国市场布局为主。从市场发展前景角度来看,NaaS于中国这一全球第一高增长市场中占据了较高份额,所具备发展潜力或更大。
来源:Tritium路演材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目前已上市的几大充电桩厂商估值来看,据Tritium在路演材料中统计,2021年行业平均PS估值约为54.4倍,中位数约为23.4倍。
其中,Tritium于上市之初2021年对应PS估值为17.3倍,越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近七成。正是基于这一较大估值折扣,Tritium最终造就了上市后连续两天暴涨超100%的市值神话。对目前即将登陆美股的NaaS而言,其整体估值约5.87亿美元,对应2021年收入PS估值约为18倍,与Tritium上市之初同样具备较大的估值折扣。从这一角度来看,随着NaaS未来的成功上市,或可对其交易完成后的股价上涨予以更高期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