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信达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2022年6月14日晚,OPEC发布了6月原油市场报告,披露了其成员国及减产联盟国的5月产量和增产执行情况,OPEC+未能完成5月增产目标。产能周期引发能源大通胀,继续看好原油等能源资源的历史性配置机会。该行认为,无论是传统油气资源还是美国页岩油,资本开支是限制原油生产的主要原因。考虑全球原油长期资本开支不足,全球原油供给弹性将下降,而在新旧能源转型中,原油需求仍在增长,全球将持续多年面临原油紧缺问题,2022年国际油价迎来上行拐点,中长期来看油价将长期维持高位,未来3-5年能源资源有望处在景气向上的周期,继续坚定看好本轮能源大通胀,继续坚定看好原油等能源资源在产能周期下的历史性配置机会。
事件:2022年6月14日晚,OPEC发布了6月原油市场报告,披露了其成员国及减产联盟国的5月产量和增产执行情况,OPEC+未能完成5月增产目标。OPEC预计2022年全球原油需求将增加340万桶/天,下半年原油需求预计随着夏季假期出游增加而上调。供给端,OPEC将2022年俄罗斯原油产量下调25万桶/天,预计2022年美国原油产量增加130万桶/天。
信达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OPEC+未能完成5月增产目标。2022年5月,参与减产的OPEC-10国合计产量为2454.1万桶/天,较原定产量目标低104.7万桶/天。5月,OPEC+开始实行新基准下的增产配额,沙特、阿联酋、伊拉克、科威特的增产基准分别提高50、33、15、15万桶/天,OPEC-10国新的月度增产配额提高到27.4万桶/天。然而实际上,5月,OPEC-10国较4月仅增产3.5万桶/天,远低于27.4万桶/天的月增产配额。对于非OPEC国家,OPEC预计俄罗斯5月增产15.2万桶/天,超过11.4万桶/日的既定增产目标。但整体来看,OPEC+实际增产情况较43.2万桶/天仍有很大差距,OPEC+在5月未能完成增产目标。
OPEC-10国中,从增产配额来看,仅刚果(增产0.8万桶/天)超额完成5月增产配额(目标0.3万桶/天),其余国家均未完成5月指标,其中,沙特实际增产6万桶/天,比目标增产额少5.4万桶/天,伊拉克实际减产2.1万桶/天,比目标增产额少6.8万桶/天。从产量目标来看,仅阿联酋(304.6万桶/天)完成5月产量目标(304万桶/天),其余国家均未达到5月目标,其中,沙特实际产量1042.4万桶/天,比产量目标少12.5万桶/天,安哥拉和尼日利亚分别比产量目标少29万桶/天和49万桶/天。
OPEC-13国在5月的合计产量为2851万桶/天,较4月减少17.4万桶/日。对于豁免减产的3国,伊朗5月产量减少2.1万桶/天,利比亚5月产量减少18.6万桶/天,委内瑞拉5月产量减少0.2万桶/天。
OPEC+联盟内部出现分化,2022年增产目标实现难度较大。根据6月2日OPEC+部长级会议决议,OPEC+将提前一个月完成原增产计划,即7-8月每月各增产64.8万桶/日(较原计划增加21.6万桶/日),到8月完成原定于9月完成的增产目标。沙特和阿联酋是OPEC+唯二有剩余增产能力的国家,但是他们希望维持高油价,目前尚未打算额外增产。俄罗斯7-8月每月的既定增产目标为17万桶/天,但考虑到俄乌冲突及西方对俄制裁影响,俄罗斯增产目标难以达成。受产能限制,科威特、尼日利亚等国家也较难完成增产目标。
中长期看,沙特、阿联酋和伊拉克的产能增长需要长达5年时间。伊拉克计划到2027年底将原油产能从480万桶/日增加至600万桶/日,沙特计划要5年从1150万桶/日增加至1300万桶/日,阿联酋计划5年从400万桶/日增加至到500万桶/日。每个产油国都面临自然减产,需要有投资以保持产量不变,还需要加大投资以实现产量增长,但现在金融机构在全球许多油气项目提供资金方面犹豫不决。该行认为,OPEC国家生产成本低,高油价下激发了加大投资生产的意愿,但传统油田开发生产周期长,每年新增供给量有限,难以解决近几年原油供应紧缺问题。
对于不参与减产联盟的3个OPEC成员国,利比亚近3年从战争中逐步恢复,原油产能和产量随之提升,但剩余产能几乎用完。委内瑞拉在过去5年内的产能由从300万桶/日急速下滑,也就是说委内瑞拉目前已达到产能瓶颈,没有剩余闲置产能,虽然现在美国计划放松对委内瑞拉的制裁,但长期投资不足、生产设施老旧、老油田加速衰减等限制下,该行认为委内瑞拉短期内增产困难,需要大量投资和较长时间才能使得委内瑞拉生产恢复。伊朗目前拥有剩余产能约100万桶/日,该行认为如果伊朗制裁被解除,会加剧短期油价波动,但不能改变原油供应长期紧缺的趋势。
风险因素:疫情再次扩散的风险;新能源加大替代传统石油需求的风险;OPEC+联盟修改增产计划的风险;OPEC+产油国由于产能不足、增产速度不及预期的风险;美国对页岩油生产环保、融资等政策调整的风险;全球2050净零排放政策调整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