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前海证券:PET铜箔产业化进程提速 下游需求高增 相关企业或将受益

东亚前海证券称,复合铜箔的厚度相较于传统铜箔减少了25%-40%,可有效提升电池能量密度5%-10%。

智通财经APP获悉,东亚前海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PET铜箔为新型负极集流体,具有替代传统的锂电铜箔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潜力。高能量密度方面,复合铜箔的厚度相较于传统铜箔减少了25%-40%,可有效提升电池能量密度5%-10%。当前PET铜箔入局企业渐多,产业化进程有望提速,叠加锂电池下游需求高速增长,相关生产企业或将受益,如三孚新科(688359.SH)、双星新材(002585.SZ)、宝明科技(002992.SZ)、万顺新材(300057.SZ)等。

东亚前海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PET铜箔为新型负极集流体,下游可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领域。

PET铜箔以PET作为基础材料,上下采用先进工艺沉积金属铜层,属于复合材料,具有“三明治”结构。PET铜箔生产工艺以两步法为主,首先采用磁控溅射工艺,实现非金属材料金属化;然后采用水电镀工艺,实现集流体导电需求,其工艺难度较大。PET铜箔具有密度小、厚度薄、抗拉强度较高等特点,叠加其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因此具有替代传统的锂电铜箔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潜力。

PET铜箔兼具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优势。

近年来,为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锂电铜箔向极薄化方向发展。6μm及以下锂电铜箔产量占比从2018年的26%上升至2021年的64%。由此带来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PET铜箔可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能方面,PET铜箔具有导电层较薄、基膜不导电等特点,致使其能在锂电池发生内短路时更易被熔断,从而切断短路电流,降低短路时产生的热量,防止热失控现象。高能量密度方面,复合铜箔的厚度相较于传统铜箔减少了25%-40%,可有效提升电池能量密度5%-10%。

PET铜箔入局企业渐多,产业化进程有望提速。

上游方面,目前已入局的企业包括三孚新科等,目前三孚新科正推进PET镀铜专用化学品应用测试。中游方面,目前已入局的企业包括重庆金美、双星新材、万顺新材、宝明科技等。重庆金美与宝明科技已进入量产阶段或有量产计划。重庆金美自主研发的高分子复合铜膜已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并顺利通过德国穿刺实验,进入量产阶段。此外,2021年公司投资2.2亿元扩建3600万平方米/年复合铝膜产能和3600万平方米/年复合铜膜产能。2022年7月,宝明科技发布公告称计划投资60亿元在赣州建设

锂电池复合铜箔生产基地。在研发验证阶段的企业包括双星新材、万顺新材。

其中双星新材PET铜箔已送往客户进行评价认证;万顺新材已开发出应用于电池负极的载体铜膜,相关样品也已送往下游企业验证。下游方面,电池生产商持续加码布局复合集流体领域。2019年以来,下游相关企业陆续申请复合集流体领域的专利,研发成果显著。锂电池需求快速增长,PET铜箔市场空间广阔。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带动动力电池装车量上升。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57.6%;2022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15.6%。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同比增长142.8%;2022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09.8%。另一方面,电化学储能市场装机规模持续上涨带动锂离子电池需求上行。2016-2020年,中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从243兆瓦增长至3269.2兆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1.5%,而2021年锂离子电池储能占中国电化学储能的比例达89.7%。锂电池下游需求高速增长为PET铜箔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风险提示:复合铜箔量产投产进度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异常波动、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放缓等。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