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逆风期,最是能够考验一家企业的“成色”。
回顾2022年,在疫情反复的大背景下,国内消费市场遭遇较大的挑战。身处其间,一众曾经的明星公司也是“黯然失色”。
以猫眼娱乐(01896)为例,根据公司日前披露的财报,2022年公司实现收入23.2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下滑30.2%;净利润1.05亿元,同比骤降71.6%。核心财务数据全线“回撤”。
尽管市场对于猫眼娱乐的疲弱业绩或许已有预期,但在财报发出后,投资者仍选择“用脚投票”。智通财经APP注意到,自财报发出次日算起,猫眼至今已累跌超10%,股价依然深陷弱势整理的窘境。
财报遭遇“大考”
如果将2022年视为一次“大考”,猫眼娱乐显然很难说自己通过了“压力测试”。
首先来看收入端,报告期内猫眼的娱乐内容业务实现收入11.14亿元,同比减少了17.9%,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8%;在线娱乐票务服务收入10.68亿元,降幅更是达到了37.7%,占比46%。两大核心业务降幅均达到双位数。
同期,猫眼的广告服务及其他业务收入1.38亿元,较上年同期亦减少了45.4%。
从收入表现来看,猫眼勉强算符合预期。毕竟,根据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年总票房较2021年下降了36.38%至300.67亿元。在行业景气度低谷,猫眼收入大幅收窄亦不令人意外。
费用端,猫眼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为4.8亿元,对应销售费用率20.7%,同比基本持平;一般及行政开支为3亿元,对应管理费用率12.9%,同比增加了2.09个百分点。
在收入“缩水”但成本却相对“刚性”的情况下,猫眼娱乐的盈利表现可谓是“捉襟见肘”。数据显示,2022年猫眼娱乐实现毛利10.2亿元,同比减少了44.6%;对应毛利率44%,较上年同期亦减少了11.4个百分点。同期,猫眼的净利润仅为1.05亿元,降幅更是超过了七成。
业绩恢复成色等待验证
都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那么摆在猫眼娱乐面前的,究竟是不是一片坦途呢?
答案或许也并不简单。
首先从大环境来看,时至今日,资本市场对于复苏的强度已经形成较为乐观的预期。
3月31日,国家统计部发布3月份PMI为51.9,高于预期;非制造业PMI为58.2,前值56.3,大幅度超预期。其中,服务业PMI达到56.9,持续走高。PMI数据保持扩张态势,再度印证了经济处于复苏趋势中。
细分行业而言,文娱市场的恢复情况亦较为良好。据了解,2022年12月以来,全国影院营业率迅速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档以67.58亿元的总票房成绩成为中国影史春节档第二名,并在截至2023年1月31日18时,刷新了中国影史年度票房最快破百亿的记录;同时,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官网发布的相关市场监测数据,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的票房和观演人数均恢复至2019年的八成左右。
而回看猫眼娱乐自身,公司亦为后市卯足了劲。譬如,在今年春节档的6部影片中,猫眼以发行、出品的方式参与了4部,其中其主控发行和出品的《满江红》表现尤其出色。
另外,结合猫眼当前的储备内容来看,公司深度参与的《人生路不熟》等影片将陆续上线,除此之外今年的重点影片还包括了《危机航线》(刘德华、张子枫主演)、《八角笼中》(王宝强自导自演)、《金手指》(刘德华、梁朝伟主演)等。
形势貌似一片大好,但也并非没有隐忧。比如,就今年Q1整体表现来看,虽然大盘累计票房近160亿元,较去年同期上涨了14%左右,但若对比2021年同期(181.06亿元),仍有不小的距离。
更为关键的是,在这近160亿元的票房里,光春节档七天的票房占比,就超过了四成。事实上,进入2月后,电影市场便迅速转冷。整个3月,甚至有好几个工作日的票房都不及2000万元,市场的两极分化可见一斑。
影片方面,包括《不止不休》《断网》《风再起时》等一度备受关注的影片的表现均是差强人意。
而若以票房档次划分,今年电影市场的“二八行情”更是被演绎到了极致。
一方面,《满江红》《流浪地球2》两部头部影片强势吸金80亿+,但腰部体量(票房在10-40亿区间)的影片却集体“消失”了,只有《熊出没·伴我“熊芯”》突破了10亿元关口。
另一方面,票房500万以下的电影却是扎堆涌现。根据猫眼专业版APP的数据,截至4月4日12时,3月初上映的《荒原》累计票房为194.6万,2月下旬上映的《拨浪鼓咚咚响》票房181.3万,3月中旬上映的《脐带》票房146.4万……
一言以蔽之,整体而言电影市场的形势自然是边际向好的,但现阶段便断言大盘已经完全摆脱“阴霾”可能还是为时尚早。
电影市场有喜有忧,这抑或也解释了为何在财报落地后,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仍然对“利空出尽”的猫眼娱乐提不上太大的兴趣。毕竟,若要让投资者为其困境反转的故事“埋单”,猫眼娱乐还是得在接下来的财报里秀出“肌肉”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