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对工商业储能进行经济性测算,电芯成本降低、峰谷价差增大,两充两放/一充一放情景下全投资内部收益率由15.0%/4.2%提升至21.2%/7.8%。装机量方面,据观研报告网预测,2025年国内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18.36
GW,对应2021-2025年CAGR为138%。工商业储能未来空间广阔,随着工商业储能降本增利,政策助力,装机放量可期。行业景气度提升下,全产业链受益,重点关注较强竞争力的各环节龙头。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峰谷价差套利是工商业储能的主要盈利模式。
按照应用场景可将储能划分为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其中,工商业储能属于用户侧,主要应用于工业园区、商业楼宇或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发挥着峰谷价差套利、电力自用、容量电费管理、提升供电可靠性等关键作用,是用户侧储能的重要环节。目前工商业储能已有的盈利模式较多,包括峰谷价差套利、新能源消纳、配电扩容、容/需量管理、需求侧响应、电力辅助服务、电力现货交易等,峰谷价差套利是商业模式最明确,可操作性最强的盈利模式之一,是工商业储能的主要盈利方式。
全球工商业储能总体规模较小,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国内方面,根据CNESA数据, 2016-2022年,国内新增装机功率从2016年的106MW增长至2022年的6,970MW,CAGR为101%;2022年和2023Q1,新增用户侧储能占比仅3.5%/1%;2020-2022年,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量分别为57.9/103.6/365.2 MW,同比增速分别为-58%/79%/252%,呈现加速发展趋势。
美国方面,根据Wood Mackenzie数据,新型储能装机从2017年645MWh增长至2022年的12,181MWh,CAGR为80%,呈现高增趋势,2022年同比增速12%,增幅有所放缓。由于基数较高以及出货节奏的影响,2023Q1新增装机量为2,145MWh,同比下降27%,美国工商业储能增速显著快于行业平均水平,2023Q1装机203MWh/69MW,同比+144%/+116%,环比+103%/+43.8%,工商储新增装机占比从2022年的4%增长至2023Q1的9.5%。
欧洲方面,新增装机量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2022年分别新增装机2.3/2.9/4.7GWh,同比+92%/+28%/+57%;从装机应用场景来看,进入2022年以来,受俄乌战争影响,欧洲能源价格飙升,户储装机极速增长,2022年德国户储装机量占比80%,工商业储能占比3%,处于较低水平,仍有广阔的渗透空间。
降本、利升、政策催化,多重因素加速助力工商储发展。
成本端:受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2023年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末高于50万元/吨下降至目前约30万元/吨,该行基于2023年6月30日原材料价格测算,铁锂电芯相比2022年均价843元/kWh降至666元/kWh,降低21%。根据储能与电力市场追踪储能招标数据,2小时储能系统投标报价2023年1月开始呈下降趋势,从2022年平均价格1.631元/kWh降低至2023年6月均价1.135元/kWh,降幅30%。
盈利端:工商业储能盈利主要来自峰谷价差,国内7月进入夏季用电高峰,24个区域峰谷价差超0.7元/kWh,8个区域峰谷价差超1元/kWh,近七成的区域7月峰谷价差同比增长,超九成区域7月峰谷价差环比增长,国内峰谷价差拉大将提升工商业储能盈利能力,欧洲进入7月以来,因新能源发电过剩,负电价现象频现,需引入储能系统进行消纳调节;
政策端:国内通过第三监管周期输配电价改革,工商业用户可以通过安装储能系统实现容量上限管理,从而享受电价优惠,美国发布IRA法案直接补贴配备光伏发电的工商业储能项目,工商业储能ITC(投资税收抵免)将获得更高的补贴力度,最高30%的补贴比例将持续到2032年(IRA发布前这一比例为10%);
经济性测算:该行对工商业储能进行了经济性测算,当电芯成本800元/kWh,峰谷价差0.7元/kWh,两充两放和一充一放情景下全投资内部收益率IRR为15.0%/4.2%,当电芯成本降低至600元/kWh,峰谷价差降低至0.85元/kWh,IRR分别提升至21.2%/7.8%;
装机量:观研报告网发布《中国工商业储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预测,2023-2025年国内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功率分别为6/10.58/18.36 GW,对应2021-2025年CAGR为138%,据InfoLink预测,2023/2025/2030年将实现工商业储能装机量0.73/2.34/12.86GWh,对应2021-2025年期间CAGR为75%,对应2021-2030年期间CAGR为55%。工商业储能未来空间广阔,装机放量可期。
风险因素:电池后续降本低于预期导致储能经济性提升低于预期;国内外工商业储能相关政策落地进展不及预期;储能行业竞争加剧压缩公司盈利能力;工商业储能装机规模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