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全球航运船队老龄化和新能源化的必然趋势将拉动船舶更替需求持续扩大

作者: 智通财经 刘璇 2024-08-14 09:40:36
通过过去三轮造船周期历史复盘,中信证券判断本轮周期Clarksons新船价格指数高点会在240-250点,当下还处于本轮景气上升周期前中期。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报认为,全球航运船队老龄化和新能源化的必然趋势将拉动船舶更替需求持续扩大,2024年开始全球新造船市场将进入“量价齐升”阶段,新船订单价值量将望迎来持续增长,投资需求大半由船队更新需求推动。该团队测算2024-2032年新造船市场将出现持续的供需缺口,造船业景气上升趋势明确。通过过去三轮造船周期历史复盘,该团队判断本轮周期Clarksons新船价格指数高点会在240-250点,当下还处于本轮景气上升周期前中期。

全球船队老龄化更替是本轮造船周期需求侧底层逻辑。

1)历史复盘:新船需求通常来自于两个方面,分别为运力扩张与运力更替,上一轮周期(2003-2007年)为总量扩张周期,当时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全球海运贸易超级繁荣期,基于对未来海运贸易及运价持续乐观预期,船队运营商大幅扩张自身运力,从而造就了此轮船舶制造超级周期。 

 2)本轮周期:本轮周期并非总量扩张周期,虽然过去几年疫情、俄乌冲突、红海危机等突发因素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并拉长了运距,导致运价出现较大波动,但整体来看全球海运贸易量维持温和增长态势,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运价的波动暂时无法使船东对未来形成持续乐观的预期,从而对于运力扩张相对谨慎。但上一轮周期中建造的大量老龄船舶需要在未来逐步淘汰,运力更替是本轮周期需求侧底层逻辑。

船舶老龄化和新能源化的必然趋势将拉动船舶更替需求持续扩大。

当下距上一轮造船超级周期(2003-2007年)已有接近20年,全球船队老化严重。根据Clarksons数据,目前全球航运船队平均船龄已经超过14年,创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并且老化速度在不断加快。集装箱船、油轮、散货船未来相继进入运力更替周期。同时在全球航运业脱碳大背景下,2024年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碳强度指标(CII)政策以及欧盟的EU-ETS、Fuel-EU政策正式实施,船东未来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碳排放压力,将驱动船东购买新能源动力船加速替换老旧船舶。根据Clarksons数据,全球现有船队中新能源船占比不足10%。随着环保带来的压力不断累积,船龄结构进一步老化,新能源船更替需求将持续扩大并加速释放。

中信证券判断2024年开始全球新造船市场将进入“量价齐升”阶段,新船订单价值量将迎来持续增长,中信证券预测2024-2034年间新造船投资需求约2.27万亿美元,平均每年新船订单需求达2064亿美元(2009-2020年行业周期下行阶段平均每年新船订单为840亿美元,2021-2023年平均每年新船订单为1230亿美元),其中约60%由船队更新需求推动。

新造船市场供需缺口将持续至2032年左右,当下处于景气上升周期前中期。

1)需求总结:本轮周期各船型轮动更替,集装箱船、气体运输船、油轮、干散货船行情依次改善,2028~2032年油轮、散货船将进入加速更替阶段,中信证券预计2032年左右会形成全球新船需求阶段性高点。

2)供给总结:随着新造船市场持续回暖,预计全球造船产能将在未来几年反弹回升,但2027年前全球造船产能弹性整体有限,2028年后全球造船产能随着散货船加速更替会出现较快扩张。

3)供需分析:中信证券预计2024-2032年新造船市场将出现持续的供需缺口,造船业景气上升趋势明确,相较于未来6-7年景气将上行的预期,当下还处于本轮景气上升周期前中期。截至2024年8月1日,Clarksons新船价格指数为188点(本轮周期起点为125点),通过对过去三轮造船周期历史的复盘,中信证券判断本轮周期新船价格指数高点将在240-250点,还有一半左右上行空间。

风险因素:

钢材价格大幅上涨风险、全球造船产能大幅扩张风险、美国对中国造船业制裁风险、核心技术国产化不及预期风险、海外宏观经济形势下行风险、中国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人民币升值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投资策略:

全球航运船队已进入新一轮更替周期,船舶老龄化和新能源化的必然趋势将拉动船舶更替需求持续扩大,中信证券判断2024年开始全球新造船市场将进入“量价齐升”阶段,中信证券测算2024-2032年新造船市场将出现持续的供需缺口,造船业景气上升趋势明确,当下还处于本轮景气上升周期前中期。中信证券判断2024年随着高价船订单开始陆续交付,叠加2021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船价与钢价剪刀差走势,预计船舶系公司业绩将进入加速释放期,未来造船板块将迎来“量、价、利”三重利好催化,叠加南北船合并预期以及央国企改革、中特估概念的持续加持。中信证券看好两条投资主线:

1)受益于中国船舶制造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以及产品结构不断高端化的船舶制造领域龙头。

2)受益于船配核心部件技术自主可控以及船舶大量交付带来量、价弹性的产业链细分领域龙头。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