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议碳中和 中国绿债市场突破万亿规模

绿色债券以其独特优势,为推动碳中和提供助力。

“碳达峰”、“碳中和”是今年两会的热议焦点。中国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作为推进碳中和的关键环节之一,“绿色金融”概念也急速升温,其中绿色债券也以其独特优势,为推动碳中和提供助力。

绿色债券成低碳经济排头兵

近年来,在各项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发行量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彭立峰不久前表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规模约1.2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中债资信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市场共有153家主体累计发行绿色债券218只,发行金额合计2221.61亿元,受新冠疫情影响较2019年同比下降24.0%。虽则如此,由2016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绿债市场保持每年持续增长。随着经济活动恢复正常,2021年的绿债发行量有望回复2019年高水平,保持增长势头。

融资渠道众多,为何绿债备受青睐

对于不少企业来说,绿色项目的前期资金投入巨大,而且大多属于长期投资项目,普通贷款未必能满足企业转型的需求。而绿债的期限一般较长,只针对融资目的而非限制行业,因此成为了企业开展中长期绿色项目的首选融资渠道。此外,企业发行绿债也可作为企业落实绿色业务发展的信号,有助加强投资者对其公司落实ESG长期发展的信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石二鸟的做法。

金融机构在绿债市场大有可为

随着绿债发行的需求增加,不少金融机构积极投身绿债发行市场。根据彭博(Bloomberg)2020年度的全球绿色债券(政府及企业)发行承销商排名榜,绿债承销金额前十名中,中资金融机构就占据了四席,接近一半。按绿债发行量计,海通国际以11个发行项目位列中资机构第一,成“绿债排头兵”。

金融机构除了参与绿色债券项目外,也在积极通过ESG投资、ESG金融产品研发等方面身体力行,提升自身ESG水平。

据全球最大指数公司MSCI(明晟)的ESG评级,中资金融机构中表现领先的是兴业银行,已连续两年获得A评级,为国内银行业中最高评级。2015年,兴业银行制定了 “两个一万”的绿色金融中期目标:绿色金融融资余额突破一万亿元、客户数突破一万户,并在2019年末提前超额完成。

在MSCI 今年3月刚刚更新的评级结果中,MSCI上调了中资投行海通国际的ESG评级,从去年的BBB级提高至A级,打破中资在该评级中得分的最高纪录,位列中资投行及券商首位,评级紧随获AA级的摩根士丹利,高于高盛的BBB级。

金融机构发展ESG:莫因善小而不为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已经箭在弦上。

目前已实现碳中和的世界500强内金融机构中,尚无一家是中资金融机构。海通国际是首家提出碳中和目标的中资投行,在其2020年发布的ESG声明中承诺将在2025年实现碳中和,较国家碳中和目标提前35年,较香港碳中和目标提前25年。

据测算,我国金融机构碳排放可能仅为全国碳排放总量的千分之三或更低;而金融机构碳减排的成本应该不会超过收入的千分之一。

在较低的碳排放量及较低的减碳成本两个因素的考量之下,中国的金融机构应该提前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起到表率作用,为促进中国碳中和目标尽一份力。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