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华创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各类结构性工具本质上是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手段。而疫情以来,结构性工具额度超3.38万亿,主要用途为扶持小微,扶持产业,抗击疫情。疫情以来,我国各种结构性货币工具的使用较疫情前更为显著。疫情前OMO与MLF的变动基本可以解释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对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疫情后OMO+MLF的解释力度明显较弱。结构性工具主要可大致分为扶持小微企业,规划经济发展方向以及抗击疫情三个方面。
发力最明显——针对小微企业的结构性工具
针对小微的各类结构性工具包含支小再贷款以及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类货币直达工具。
从支小再贷款来看,当前支小再贷款余额较疫情前抬升接近5倍左右。截止2022年3月来看,当前支小再贷款余额为13315亿,是2019年12月的4.7倍;贷款期限上,带动的小微企业贷款大多为一年期以内贷款。两个证据,首先2020年2月的3000亿支小再贷款,政策要求发放不高于同期限LPR加50bp。根据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这批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约为4.43%,与一年期LPR+50bp后基本一致。其次,2021年9月的3000亿再贷款,据媒体报道,平均期限约为16个月。带动效应上,支小再贷款的带动比例约为1到2之间。2020年的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支持小微企业贷款2583亿元。2021年9月支小再贷款带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单户授信3000万元以下民营企业贷款6000亿元。
从货币直达工具来看,2022年转换前目的是改善小微贷款结构,转换后目的是推动小微贷款总量。对于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2022年开始称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其设立初期帮助小微贷款应延尽延。2022年转换后的目的是激励地方银行新增小微贷款。对于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其设立初期的目的是鼓励地方银行给小微企业提供不需要抵押品的信用贷款。2022年转换后其目的在于引导地方法人银行扩大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带动效应上,当前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带动能力相对有限。2022年一季度,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66703亿元,占整体小微余额的32%。一季度受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的小微贷款增加4372亿元,约占一季度整体普惠小微贷款增长的28%。
效果最显著——扶持产业的结构性工具
扶持产业的结构性工具包含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储能再贷款。这类贷款的机制均为“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为1.75%
以碳减排工具为例,碳减排工具对行业贷款的带动效应事实上是相当明显的。截止2021年12月末,央行通过两个工具分别支持金融机构发放贷款2308亿元、134亿元。拆解上市银行公告发现,当前的碳减排工具主要以清洁能源项目为主,2021年本外币的清净能源贷款总增量约为1万亿,考虑到仅2021年11月和12月的碳减排工具就带动了全年四分之一的碳减排信贷增量。由此可见,碳减排工具对清洁能源贷款的带动效果及其明显。
碳减排工具的贷款期限层面,也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据媒体报道,2021年三、四季度,15家全国性银行披露的碳减排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8%。根据央行要求来看,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考虑到去年三四季度1年期LPR利率约为3.85%左右,而5年期LPR利率约为4.65%,因此推断碳减排贷款期限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
价格最便宜——抗击疫情的结构性工具
首先抗疫专项贷款的利率明显较低。2020年初,3000亿抗疫专项再贷款发放利率为一年期LPR利率减去250bp,约为1.35%左右,同时要求金融机构运用专项再贷款资金发放贷款的利率不能超过一年期LPR减100bp,约为2.85%,叠加50%的财政贴息,确保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降至1.6%一下。实际操作下来,企业实际融资利率约为1.25%,明显较低。
其次抗疫专项贷款扶持的行业有明显的针对性。从3000亿抗疫专项再贷款针对的行业来看,3000亿元主要给了9个全国性的银行,还有10个重点地区的地方银行,通过他们下达给抗疫的企业。比如生产口罩,防护服,消毒水等物资的企业,以及交通运输企业。
本文编选自公众号“一瑜中的”,作者:张瑜,智通财经编辑:丁婷。